医学部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质量直接关系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筑与培养质量的高低。

医学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的第三次大规模课程调整,鼓励不同院、系、所联合开课,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增强课程的横向与纵向间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将长学时大课,分段组合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短学时课程,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北医模式。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反映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学科的基础与发展特色,由各院(部)、系、教研室课程为“经”,相关基础理论、现代实验技术、学科发展前沿做“纬”并辅以相当数量的方法课、语言类课、心理学及有关法律法规等两百五十多门课程组合成阶梯样网状结构,学生从入学起就如自助餐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营养套餐”,随着培养过程的深入,获取知识的过程如同沿着铺满红地毯的阶梯,拾阶而上,迈向科学的颠峰。

在研究生课程建设进程中,先后发布了1998、2002、2006版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包含了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授课对象、开设目的、教学要求、主要内容、学习书目、参考文献及思考讨论题等重要内容,成为课程评估、教学质量检查的依据及学生选课的蓝本。

在课程调整过程中,针对部分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生院组织有关院、部、系共同研讨课程改革工作,协调各教学单位关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对已开课程进行归类、合并和调整,对内容相近课程及课程中的重复部分进行优化,使其内容精练,针对性强,更符合研究生的学习特点。

公共教学部开设的医用数理统计方法及医用多元统计两门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原培养方案规定本校与外校考入的学生分别必修医用多元统计和医用数理统计方法,有些学生反映听不懂、不理解,难度大,而另部分学生则反映,不实用,实习少,学习效果不好。为此,研究生院组织授课与听课双方共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认为,问题主要成因首先是学生来源多样化,统计学前期基础不同,起点不齐,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其次,课程受学时限制,一些基础知识无法深入讲解,学生实际演练机会少。对此,针对不同的来源及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开课前组织分班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分级授课,区别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新开一门<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将原统计学中的实际操作内容单独开课,讲授18学时,方便了学生选修,并深受欢迎。

基础医学院高级生物化学实验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为研究生开设的极为重要的实验技术课,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且需求量大。然而,由于实验室不足、设备陈旧以及师资缺乏等原因始终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面对这种状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调整,删去与其它课程重复的部分,将两门课程的精华内容重新组合为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一门课,将原192学时的两门课压缩为现在的80学时,避免学生重复选课,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又相对增加了上课人数,如今已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热门课程。

针对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及法学等人文科学类知识的需求,以及新增设专业对有关课程的需求,新开设课程二十多门。尤其在2005年为研究生开设了《医学研究中安全防护与相关法规》及《实验动物学》两门课程,对研究生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及实验动物学考核发证,加强对研究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近年,研究生院多方筹集资金,分别从研究生课程费、设备费和非研究生上课费中筹措经费,投资百万元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更新设备等,以适应医学发展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各类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又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将成为教学参与者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话题……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