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 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之路

适应新形势   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学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刘大椿    伊志宏    任兵    宋东霞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生教育类型和规格的日益多元化,学术型硕士生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弱,逐渐变成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专业知识准备的过渡性学位。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不能过长,学术水平标准要求不宜过高,并且要与攻读博士学位者有“接续性”。随着对学术型硕士生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化,我校从2002年9月开始,先后在部分学科专业实行硕士生以两年学制为中心的弹性学制改革试点,现做如下介绍和分析。

一、           硕士生学制改革的现实必然性

1、《学位条例》实施初期,对硕士生的学制要求较长

1980年,我国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把我国的学位教育确定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硕士、博士各3年的分段式学制”也随之形成。目前,我国硕士生的实际学制大多为2.5年至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术水平要求参照了前苏联对科学副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标准。由于科学副博士从业岗位的学术性要求较高,使其对副博士研究生所要达到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培养年限相对较长。受其影响,我国对独立培养的硕士生的定位、培养目标等的规定也相对较高,相应的修业年限也相对偏长。它仅适合于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培养经验相对不足、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和规格比较单一化形势下的发展模式。

2、专业学位硕士生异军突起,硕士生的培养类型和规格日益多元化

伴随着硕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职业型专业学位硕士生需求的增加,原来以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硕士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制年限安排受到了极大挑战。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打破研究生培养类型和规格单一的局面,在硕士生层次上允许有不同的培养规格,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学位的状况,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的新格局。

3、由于学术性职业强调博士学位的重要性,需要重新审视硕士生的培养定位

由于博士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教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等学术性职业岗位原则上不再招聘硕士学位获得者,而把是否具有博士学位作为最基本的招聘条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硕士生毕业后到高校或研究部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缩短硕士生学制是我国硕士生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和规格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我校硕士生进行学制改革的探索

1立足我校实际,积极探索硕士生学制改革之路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硕士学位大都经过了从相对独立的学位向过渡性学位转变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实际上我们正在走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过去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像我校这样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无论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还是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角度,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改革硕士生学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为此,我校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参照国外一些大学硕士生培养模式,并借鉴兄弟高校的经验,全面分析研究了我校硕士生的培养条件及潜在培养能力,深入探讨了缩短硕士生修业年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于2001年10月做出了在全校范围内实行硕士生以两年制为中心的弹性学制改革的决定,并率先在应用型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2、实行硕士生弹性学制的具体做法

1)本着积极、慎重的态度,采取各院(系所)自愿申报的形式,不搞一刀切

•布署实施2001年11月,我校召开各院(系所)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会议,确定全校从2002级硕士生起,在应用性较强、供需矛盾较大的部分院系所的大部分专业中实行两年弹性学制,学习期限从3年调整为2-2.5年,学分数调整为34-40之间,研究生如能在2-2.5年内完成学习任务可正常毕业。

•缩短学制涉及的范围:学校反复强调,开展两年制硕士生培养试点应率先在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量比较突出的专业,采取各院系所自愿申报的形式进行。据统计,除基础数学、系统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应用化学、食品科学等10多个理工科专业以外,我校2002级有79.3%的硕士专业、2003级有88.5%的硕士专业(不含专业硕士)改为2-2.5年学制、2004级在新增21个硕士专业的情况下,仍有85%的硕士专业为2-2.5年学制。

2)完善培养方案,凸显培养特点

与硕士生学制改革相配套,硕士生培养方案要求体现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点。第一,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方案主要体现课程学习的特点,应与本科生培养方案在层次上既相关联,又有明显区别。这类研究生的培养要以研究型的课程学习为主,课程设置要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实施小班教学,学位论文可采取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等形式。第二,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方案着重体现应用性的特点,以案例教学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和重视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第三,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学制为五年,前两年集中为课程学习,主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训练;后三年为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设立全面而系统的科研计划。

3)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针对硕士生的学制改革,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体系。尽可能做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既互相衔接,又在层次上有所区别。

3、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研究生院深入各院系所调查研究,探讨学制改革后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2003年1月,我校组织召开了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讨会”。会议指出,学制改革将给我校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通过研讨,与会者各抒己见,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三、       对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学制改革措施的思考

我们认为,缩短硕士生的修业年限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但对此项改革一定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按照教育部关于硕士生实行2-3学制规定,从最高限3年调整到最低限2年的“立竿见影”、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我们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

通过调研我们深切体会到,搞好硕士生学制改革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就总体而言,要提前做好规划,分步骤实施,控制好比例,切勿搞一刀切,一哄而上。比如:3年制先改为2.5年,经过几年的调整,再改为2年。

2、要根据各自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率先在应用型的和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试点,并且要控制规模,逐年按比例增加。就是在一个院系内部也要区别对待,按不同专业可以3年制与2年制并存。

3、参考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经验,摸索适合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为进一步缩短学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针对我校硕士生在第1-2学期 “赶课”现象突出,课业负担较重的问题,我们研究认为,我校在两年制硕士生的课程门数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仍然存在着要求相对较高的问题。另外,对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比例还应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大选修课所占比例,促进硕士生个性的发展。

4、应明确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在两年时间内的分配比例。

硕士生在两年时间内,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各占多大比例,这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兄弟高校有的采取一年课程学习和一年论文写作的分配方法;有的采取0.75年课程学习和1.25年论文写作的分配方法。有的高校把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即10周左右为一个学期。这样能使课程学习集中时间,使硕士生处于紧张不放松的状态,一学年把课程修完的方法值得借鉴。我们认为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及师资、教学资源等情况来具体确定。但研究生毕竟不同于本科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各占多大比例合适,应本着有效地利用两年时间,并使硕士生尽早进入课题研究领域,接受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原则来确定。

5、实行硕士生两年学制要与硕博连读统筹安排。

要仔细研究缩短学制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上的调整措施,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实行硕士生两年学制,学术型硕士生的“过渡性”凸显出来,就要求与硕博连读制度相连接。因此,必须加大硕博连读的比例,要把实行硕士生两年学制要与硕博连读统筹安排。

6、要积极耐心地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要在就业指导和学籍管理上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做法,真正体现出“以两年制为中心的弹性学制”的特色,特别是对那些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在2年内完成学业,需要延期毕业的硕士生,使他们能安心学业。

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20047月,我校第一届实行弹性学制培养的硕士生毕业,其就业率高达96.4%,与同期毕业的3年学制的硕士生的就业率持平,位居全国硕士生就业率之首。实践说明,我校硕士生学制改革的试点是成功的。就改革特点来说,我校开展硕士生学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时间比较早,含盖专业面比例较大,涉及在读硕士生的人数较多,改革思路也与兄弟高校有一些区别。当然,我校两年制硕士生培养工作是自上而下推开的,还有许多培养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今后要充分发挥各个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群策群力,把两年制硕士生培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其走上更加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2、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3、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4、吴本夏   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略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11

5、吴镇柔     也谈“缩短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2

6、周叶中、胡甲刚  关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年1期

 

7、谢桂华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与学科建设   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     20043

 

  

   摘编自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育通讯》200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