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编 者 按


    2004年12月6-7日学会会员大会期间,共邀请到五位领导、学者做了大会学术报告。他们分别是国委员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科技部规划司徐建国副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子辰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学飞教授。本次刊出的内容,有的是根据讲话整理的报告摘要,有的是根据讲话录音整理的文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杨  卫  院士


《开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新天地》


报告摘要


    2004年12月7日,国委员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出席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大会闭幕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做了题为《开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新天地》的学术报告。杨卫院士的报告分三个方面:第一,以科学发展观理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二,学位管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第三,立体化营造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环境。最后,杨卫主任对学会工作提出了希望。
   在回顾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二十几年来工作和全面分析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杨卫主任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理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应坚持两项原则:第一,规模要根据需求来,要在高层次教育和研发这样两方面的需求下,制定研究生的规模;第二,导师建设应该领先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张。
   关于学位管理,杨卫主任认为,应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从多层监管的"必然王国"向学位授权单位自律的"自由王国"的转变。
    立体化营造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是学位办的主要工作。要加强评估,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在报告的最后,杨卫主任从国务院学位办的角度,对学会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
    一是要探讨不同类型学位授权单位增列导师的方法。二是探讨一种研究生院单位同地方学位委员会交流、数据共享和统一的协调机制。三是开展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规律的规范和实证研究,例如探讨专业学位授予的质量保证问题。可以根据一些热点问题举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学术论坛,规模不一定大。四是探讨评审增列授权单位应审查的条件标准。五是探究一个高效的评估体系。六是探讨研究生教育异地办学的问题。

 

 

 

科技部规划司    徐建国  副司长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与科技队伍建设》
报告摘要


   当前,国家正在制定我国未来中长期的科技规划,作为此次规划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的国家科技部规划司徐建国副司长,于2004年12月6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报告。徐副司长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介绍此次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总体情况;二是通报一些此次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成果;三是介绍有关科技队伍建设的情况。
   在报告的最后,徐副司长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神州五号飞船实验成功时讲的一段话结束了他的报告。胡总书记说,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速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来带动我们中国国力的全面提升。这一次的中长期规划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将来发布实施以后,依靠我们全国的科技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的科技工作一定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局面。

 

 


关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顾海良  教授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我们这个会议能给我提供一点时间,讲一些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认识,提出来跟大家共同讨论。我对这个题目的研究,是很偶然的。因为教育部领导要求国务院学位办的同志研究一下今后二十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他们组织了有力的队伍进行研究。很偶然地,我们学位办一位处长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参加一下在中科大召开的一次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我在学位办工作时的赵沁平主任也参加了,我们新上任的学位办杨卫主任也参加了。我觉得能到会听听他们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些想法(当然,假如自己不到会上谈谈自己的想法就没有资格参加这次研讨会),所以我就紧急地对近年来自己对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的一些思考很快做了整理,然后到会上做了一些发言。同时,我也听了教育部领导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些想法,觉得收获很大。那么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几个问题,实际上主要还是那次会上谈的一些观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和研究。


一、前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期和基本思路
    关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我自己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今后二十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估价。尽管战略研究应该是结论在后,但我觉得我们对这个问题思考后,我觉得有两个判断是值得我们赞同的。
第一个判断是,21世纪开始的二十年,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年,但这三年也可证明一个结论:21世纪开始的二十年,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得出的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是,21世纪开始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个判断是讲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这一提法是借用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是讲,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二十年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里用这样一个说法,不简单是一个照搬的问题,我觉得这二十年对我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来讲可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今后二十年对我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是一个大好时机。我们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段时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图谋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但本世纪初出现的"911" 事件使得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不得不调整他们的战略图谋,把他们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的主要矛头用作反对恐怖主义,这就给我们争取到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战略上寻找到共同语言的时期。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上政治格局重新布局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话题。这就使我国争得了一个可能至少在15-20年内的国际关系比较缓和的,也是比较宽松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政治上与西方国家的对立、经济上互相竞争的关系是存在的,但是不会坏到很尖锐的对立的程度。同时这个时期,教育与科技的交流可能比九十年代的十年更加频繁一些,会更加平和一些,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宽广的领域。所以对于今后二十年,在这样一个国际格局下,我觉得和世界上发达国家进行学术研究的交流,借鉴甚至互相的促进增长和发展是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第二方面是,今后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二十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教育的发展有四个明确的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我想这种全面素质概念的提出是我们考虑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第二个就是提出要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做出过评价,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这次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那么我认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肯定是适应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应该树立现代教育基础上的国民教育体系。对高等教育来讲,应该树立具有现代大学观念和功能认识的国民教育体系。那么我们对于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的功能的理解,我想这几年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从高校功能的传统观念--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已经上升到了服务社会。但是我想,最近几年,大概有七八年时间,很多高等教育的专家已经在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高校在现代社会的新的功能。这个新的功能就是引领社会。因为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急剧发展使得政治家们,使得大企业家们,使得大的社会活动家们不得不从高校获取他们的智慧,获取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所以高校在整个社会中引领社会的功能将会在今后二十年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引领社会和服务社会一样都是靠人才,都是靠人才资源,都是靠人才资源的积聚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多种学科的协同研究。所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仅要考虑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而且要考虑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特别要考虑到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人,而且有直接服务社会、直接引领社会的功能,我想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教育发展进程的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要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二十年,教育要由我们讲的利益观很快会转变成为权益观。在纪念党的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到我们要满足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两年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同样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改为我们要满足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由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到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他们表达的内涵就不一样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这个提法的主体还在教育,还在学校这一边,我有多大条件,我有多大能力,就为你提供多少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但是一旦转变成文化权益的时候,主体就转到了受教育者、被教育者,他要对教育提出自己的要求,学校、教育者在这个关系中由原来的单独的单一的施教者变成在权益者监督下的被动者,所以教育权益、文化权益将成为取代原来教育利益说法的一种新的说法,也会成为今后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观念,换句话说,人民群众、受教育者有更大的权益来评价你的教育服务的质量,来评价你的教育产品的质量,所以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与人民教育权益的增长是同时发生的。这就对我们教育服务产品的种类,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二十年,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还将发生一个大的变化,就是由现在基本上是高等教育产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高等教育产品的买方市场。因为现在的状况下,学校总是处于施教者的主动地位,每年招生学校方可以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那么在今后二十年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而且我认为现在已经在发生变化,就是各高校,包括我们国内最著名的一些高校,都在为争取好的生源而努力。招生前争取好生源战斗的激烈程度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这就意味着,学校,特别是一披最为著名的高校已经预感到,在教育的供给上将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这是第三个个要求,就是要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第四个目标,就是学习型社会的产生。终身教育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最终形成,终身学习或者是讲学习型社会,我想最主要的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因为不管是终身学习还是学习型社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指本科后教育的发展,许多获得本科教育文凭的人走向社会后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在陈旧,新的知识要求他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由于我们高等教育本科数量还占绝大部分,所以本科或者后本科的学习将成为未来二十年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标志。这样四个方面,我觉得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三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教育特别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包括我们学位制度建设,有了极其重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和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整体上看,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个就是国内大区上的东部、中部和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两个不平衡将成为今后二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严峻挑战,同时也是我们合理构思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和格局的重要时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我们解决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所以相应的高等教育来讲,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随着我们高等教育实力的壮大,我们也存在着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怎么进行更多更广泛更深入的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会出现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重新配置的重大问题。
    第四方面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部分到全部,已经构筑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体系和框架。一个事物当他达到基本结构和框架完成的时候,改革的任务会更艰巨,发展的道路也会更险恶。因为前二十年当事物正在走向完备的时候,大家会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把这个事物的各个器官、各个部分构建完善,那么构建完善以后如何发展,这就会有多种思路,发展中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更加严重。
   基于对以上四点原因的认识,我认为今后二十年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个判断是,我认为21世纪开始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面的协调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什么我选择了"全面的"、"协调的"、"跨越式发展"这样的用语?所谓"全面的",我认为,今后二十年和前二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前二十年,我们是局部的发展,是新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建立的一个过程;而后二十年,我们在制度、体制和机制基本建立后,局部出现变动就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局部和整体发展的关系将更为密切。这时候,每一项改革,每一项发展,必须进行全局性考虑,必须进行全面的策划。我想全面性、全面的发展可能会成为今后我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一个就是协调的发展,所谓协调的发展,我认为就是指我们制度、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后,很多矛盾、很多困难就应运而生,当我们只有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时候,国家与地方的矛盾还不会出现,但是当省级学位委员会建立以后,特别是省级学位委员会的体制和机制基本健全以后,国家一级管理和省一级管理的矛盾就应运而生。当我们在建立研究生院的过程中,研究生院的功能,研究生院的作用还不很明显的时候,对研究生院管理和协调的矛盾也不会很尖锐,一旦研究生院学校自身的体制和机制比较完善,研究生院也成为研究生发展中的一个层次的时候,成为一个特殊的管理模式的时候,所有这些研究生院的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要会形成和国家对研究生管理的新的矛盾、新的困难和新的问题。所以,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上,协调矛盾,解决困难,协调各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等等的关系,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第三点,跨越式的发展,我不认为今后研究生的发展会处在一个平稳的阶段,可能还是会有跨越式的发展。因为根据现在本科教育发展的情况,我认为会突破高等教育在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在规划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时有个指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了率达到20%。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达到17%,还有今后的十七年,我估计按我们现在的发展,又考虑到我们今后人口的基数会相对稳定,可能会达到毛入学率28%甚至到30%,当我们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或2200美元的时候,毛入学率达到30%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需要。一旦毛入学率达到30%的时候,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会提出快速发展的新的要求,何况我们今后的经济要达到人均GDP2000美元或者2200美元,或者2400美元,我们必须保证每年国家GDP的总量保持在7%到7.3%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本身就意味着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所以如何实现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面的协调的跨越式的发展,我觉得是我们探讨发展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两点我觉得是我们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今后二十年发展的基本的估价。
    第二,我想谈一下怎样探讨今后二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形成两个基本的思路和理念,也可以讲成实现这种战略发展的路径和要素。第一,今后二十年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基本路径,我想还是要按照二十多年来所积累起来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那就是达到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和统一。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讲的最多,而且研究生教育就是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平衡关系来探讨自己的发展之路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查阅下近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献,可以发现几乎每个谈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人都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问题作为自己探讨问题的基础,作为自己研究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的基本方面,这一点是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这一块的重要特点。那么,对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大家认同的一点是:它们之间的平衡和均衡不可能是自发形成的,耦合这四者协调关系的就是管理。所以,今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依然会存在着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必然会存在着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必然会存在着和管理相适应的一系列的评价评估等等。所以我们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的关系的协调中,不仅不能放松管理,而且要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形成一种适合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思路。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或者在解决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候,必须坚持这个被多年证实是正确的研究思路。第二,我觉得的在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时候应该强调"五学",或者叫"四学加一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觉得首要的是学者,就是我们讲的导师。我们现在很多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文章或著作,并没有把导师,把学者当作首位的要素进行研究。对高等教育来讲,对高校来讲,我一直认为,悠悠万事,学者为大。没有学者就没有高等教育,没有优秀的学者就没有优秀的高等教育,没有顶尖的一流的学者就没有顶尖的一流的高等教育。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讲,同样应该把导师的质量,导师的数量,导师的水平放在研究今后二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脱离学者,我们就不可能研究出如何形成一个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脱离学者,我们同样也不可能研究出一个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思路。换句话说,在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问题的时候必须把教师、导师作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提出来,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今后二十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导师,在于导师的队伍。这个我认为是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就是学科。学科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不仅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基本结构的基础。我们都是按学科来规范研究生培养的,所以学科就成为我们建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础。学科同样也是学校构建自己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基本框架。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有三个问题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就是对优势学科的认识和选择,这个是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最重大的问题,我们不能设想,随着一年一年的过去,学校无限制的增长,学位点无限制的在增长,博士点和硕士点,总有一个完了的时候,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形成和高校优势学科相联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该选择自己学校的优势学科作为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重点。所以,认识和选择优势学科是学科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学科优势。所谓优势学科是旨在全国的比较高的学术地位,而学科优势是能够认识和寻找到我这个学科中的新的增长点,这个学科中可能形成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对于这个生长点的认识是前瞻性的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觉得既要认识和理解、认识和选择优势学科,又能认识和理解、认识和把握学科优势。第三个就是学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学科的交叉学科的融合,通过交叉和融合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第四个"学"是学术。关于学术,我认为按现代大学的理念,它是一个比我们以往理解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不再是以论文和著作为主要形式的学术概念,它包括了各种为社会咨询所做出的报告,包括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各种应用性的成果,也包括他各方面服务社会的成果和产品。按照现代大学的理念都应该是我们成为学术和广泛的学术成果的含义。不能以单独的论文和著作来评价学术的水平,来作为学术衡量的唯一标准。最后一个"学"是学风,我想关于学风问题是我们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个学校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来的良好学风,可能被一个人,作一件事毁坏的相当厉害,甚至能够断送人们花了几十年所建立的良好学风。对学风建设我觉得应该看作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生死攸关的大事,这一点我觉得,用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话来讲,就是学风问题已经是到了一个非花大力气整治不可的时期了。有教师的学风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学风问题,有教师的学风问题影响到学校的学风问题,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个校风,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学术风气和科研风气。
    这四者,学者、学科、学术和学风,归根到底或者综合到一起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是为了培养适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把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四者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把学校的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真正成为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所以我觉得在考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基本的路径应该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以管理为耦合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理解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要素应以学生为本,由以学生为本这个目标,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增强对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的认识,增强我们对学术的广泛性和学术成果的广泛性的理解以增强我们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我认为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和理念是我们思考以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的思路和理念,也可以叫做基本的路径和要素。这就是我在开始的时候想讲的两个基本观点。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做一个概要的说明。


二、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
    第一,历史的回顾--战略定位的历史条件
我认为,对二十多年来我国学位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以后,使我们对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会有一个科学的、清醒的认识。我认为二十多年来,我国学位于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成就是多方面的,昨天我们两位课题组的组长都做了系统的介绍。我认为回顾二十多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四个方面:一个是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另一个是体制发展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再一个是运行机制已经比较健全,最后一个就是现在发展的态势是处在一个良好的状况。从对二十多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概括来讲,我认为这十六个字四个方面,制度建设,体制发展,机制健全,发展态势,基本上能够概括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成就。
在制度建设上,我们1980年已经制定了学士、硕士学位建设的基本框架,1981年开始我们招收了博士生,九年以后我们以MBA为开端进行了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这三个过程我想是我们学位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的确定和专业硕士学位这个硕士层次的横向展开,构成了我们学位制度的基本框架。专业学位这一块上我们有了很重大的进展。大家知道,这些专业硕士学位都是在上个世纪末基本形成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学位制度建设中的重大成就。
   第二个是体制发展。体制发展我认为主要是指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层次的展开,除了有国家层面的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之外,还形成了省级学位委员会的管理体制;不仅形成了国家这一级的管理体系,还形成了以重点大学研究生院建设为标志的管理体系,所以这个体制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这是我们二十多年来摸索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我觉得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相比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也有我们自己的创新。
   第三个是机制健全。机制健全是指从原来的博士生导师的评选,硕士生导师的评选上,博士授权单位的增建上,硕士博士授权点的建设上,以及后来形成的种种的按一级学科授权等等的建设上,都形成了一些很好的评估评价申报和审核机制,这套机制的建立我想是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有效的经验,在不断完善,不断形成有效性上花了很大工夫。
第四是发展态势。从现在来讲,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经是比较齐全了,可以讲是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比如讲授权单位,博士点的分布还有我们在校的研究生的数量。与本科招生数量增长相对应,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在同步增长,从1998年到2003年,研究生在本科生中间的比例依然占3%到4%之间,没有什么更大的变化,说明研究生的增长比例是同步于本科生的增长比例的。那么这几个态势说明我们在数量上,在和本科生增长的比例上还是相适应的。
    第二,对现状的分析--战略定位的现实根据
我觉得除了需要回顾历史之外,对现状也要进行分析。进入2000年以后的四年间,我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预示着今后二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的基本情况,所以我把这个看作是现状分析,看作我们战略定位的现实基础。这个里面有五点我觉得是极其重要的。
   近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觉得呈现出五种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规模迅速扩大。这个刚才已经谈到了,规模的增大确实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本世纪初以来几年的一个重要特点。1999年,我们当年招的研究生是9.2万,和1998年相比年长率是27.2%,当年研究生在校总数是23.36万,而年增长是17.4%;2000年以后,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急剧增加。比如,2000年和1999年相比,扩招了三万多,第二年又是三万多,第三年又是三万多,到了2003年一下增加了六万多,增长出现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也超过了25%。99年增长27.2%,2000年39.4%,尽管后来基数增长,但是比例并没有下降,2003年和2000年相比又增长了30.5%。那么2003年和1999年相比,短短四年间,我们研究生增长几乎达到了200%。在校的研究生也发生着同样比例的增加,由上个世纪末的23.6万一直发展到去年的65.1万,增长率也都是相当的高。这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讲的最近二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开头三年就表现出规模急剧增大的趋势,那么这个趋势随着今后几年本科生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一时可能是难以停下来的。
    第二个趋势是结构急剧调整。最近几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调整我觉得特别明显的是硕士层次的培养,发生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这种格局的大调整。前面我展示的1999年以前形成的十一种专业硕士学位进入本世纪后纷纷开始招生,招生的量、培养的量相当大。这就对原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个冲击把硕士研究生只作为一个独立培养的专业性学术性的模式改变成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模式。这个最大的冲击我觉得就形成于最近的三年,尽管1992就有了MBA的培养,但只是由1999年底开始实施的十多种专业硕士学位在本世纪初以来的招生真正形成了对原有研究生结构的重大冲击。这个冲击反映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新的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对国际研究生培养趋势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就是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多的趋向于职业性、专门的技术性,改变了我们硕士研究生只是博士研究生预备队的这种想法。
    第三个趋势就是质量多元评价。对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一直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的三年,我觉得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就是根据你的学位的种类来进行评价质量要素的修正,对于一般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对于职业型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同样职业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标准。这种质量的多元评价为我们以后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为我们促进我们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提供了重要的导向。
   第四个趋势是定位逐渐明确。现在大家都在抱怨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特别对专业硕士学位指责更多,但是我觉得这正表明着我们对研究生,各类研究生,各种研究生定位的一种新的认识。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规格,同一种评价机制去评价不同种类的研究生,也不能去评价不同培养目标要求的研究生,我觉得所有的评价体制都应该以这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先定目标,后定评价的指标,后定质量高低的说明。很多媒体最近一边倒地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有很大的降低。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讲我的观点不是这样,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质量观,要树立一种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质量观。以传统的质量关,甚至我们当大学生当研究生时的质量观来衡量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觉得已经是不完全的了。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有三种能力的形成标志着我们的培养质量是高的。这三种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一就是现代大学生和研究生自我组织的能力比以往大学生、研究生都强,我们在学校工作,你交给我本科生一件什么工作,或者一个什么项目,或者一台什么晚会,或者一场什么辩论,你只要说出你的想法,你不需要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管理,若干天以后我们的本科生,我们的研究生会奉献给你一项你意想不到的好的项目,会奉献给你一项你意想不到的好活动,这说明现代大学生现代研究生的自我组织的能力,自我设计和策划的能力是以往大学生所不能比拟的。第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我们作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以前,总有一个观点,导师不知道的东西学生就不会知道,但是现在,你导师不知道,导师知道的不多甚至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你让研究生去帮你搜索,去帮你收集,然后让他整理,他会非常快。这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我们难以比拟的。比如说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循环经济,我让我的博士生在一个星期内把国际上关于循环经济的经典文献提供一个目录,他说完全可以,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研究的现状能否在五天内提供一个综述,他也讲完全可以。他们本人对循环经济现在也知之甚少,但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能够整理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个能力是我们以前所没有的。第三种能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也就是在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能力。现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后很快就融入社会,和社会打成一片。对社会的了解,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是以前的大学生、研究生所没有的。以前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走上社会以后免不了戴一顶书呆子的帽子,书呆子的帽子戴上就说明你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的甚至一辈子戴着书呆子的帽子,不能融入社会,不能融入大众,而我们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融入社会的能力,被社会所接纳的能力是前所未有的提高。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熏陶和培养出来的自我管理自我策划的能力、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要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成才的基本能力。从这个质量观来看,我觉得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研究生质量并不低。那么你假如按原来的质量观,用原来的质量观原封不动地来评价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那么质量上当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另外一个质量观的问题就是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淡薄,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淡薄,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友好的团结协作观念淡薄。对此,我觉得应该看到所有这些观念是第二性的东西,社会观念如此你怎么能要求大学生这个群体高出社会观念许多许多,因为毕竟我们的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不是生活在象牙塔的真空中,所有大学生现在存在的毛病,我觉得都是社会上严重存在的毛病,在大学生身上反应的严重程度是远远不如在社会其他群体中所反映的严重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加强在学校里面,加强对我们研究生更高素质的要求,更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更高的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观念的教育,这样进入社会以后才能在社会上扶植正气弘扬正气。我觉得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上我们现在是逐渐明确了,我自己认为对现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应该有一个新的评价。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和我们对各种各样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相一致,当目标和定位不准确的时候,对质量的评价显然就不会明确,甚至可能被扭曲。
   第五个趋势是管理日趋科学。现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不管在宏观上,中观上还是在微观上,我觉得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走向了科学管理,走向这种适合于现代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在宏观管理上、在学校管理上、在省级学位委员会的管理上都呈现着这种趋势。而且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已经产生了一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这支专家队伍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层次很高。他们最近几年完成的一些专著和论文标志着我们科学管理的成熟,标志着我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的成熟。
   这样五个方面,我觉得是我们制定战略的现实根据。那么面对规模扩大,我们今后的研究生在数量上应该怎么办?结构的急剧调整,它的趋势到底怎么样?质量的多元评价怎么能够确定下来?对各种各类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不是应该更明确一些?科学理论研究是不是应该更加加强?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我们现在思考今后学位研究生战略发展的现实根据。
   第三,未来的展望--战略研究的基点
战略研究的基点,就是怎样研究,或者讲设计未来发展战略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出发。我觉得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党的十六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来设计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刚才讲到大众化教育,我们现在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那么2020年原本设想20%的目标估计两到三年就能实现,进一步推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就是今后二十年,当我们人均GDP达到2200美元的时候,我们可能毛入学率达到28%左右。根据这个趋势来判断我们研究生发展的战略。另外一个就是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我前面提到这个二十年将会出现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一旦出现买方市场的形成,中国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急剧的变动,也就是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和低劣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将会迅速的发生分化,学校的分层,学校得分类将比现在更为明显,有一部分学校可能会因为缺乏生源而不得不宣布破产。我想这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给我们的现实警示。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在上个世纪末原本想通过高校的合并,高校的合作减少高等院校的数量,由原来的1300争取能够减少到六七百,我们是达到这个目标了。但是现在的结果是,普通高校的数量不仅比1998年没有减少,反而又有急剧的增大。这种增大的数量就是通过升格而形成的新的普通高校。这是一个变化。所以高等学校的数量这几年有了急剧的增大。另外一个,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大,我们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也在增大,而本科生招生数量的增大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越是好的学校这几年增值的数量越是低,越是质量低的学校,这几年增长的人数越是多。武汉大学,2000年8月四校合并,当年的招生数量是9000多,去年是四校合并的第四年,我们本科生招生数量由9700减少到7300,2000人的减少表明我们现在看重的是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不在于数量的增长。相反,新产生的一批学校,他们在数量的增长上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这种增长,再加上大部分省高等教育费用的增长是按比例增长而不是按人头增长的,所以一旦招生规模的扩大超过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人均高等教育费用的数量是急剧下降的。我听到有个省讲,这个省的政府对大学生的人均投入只有2600了。这种状况下,高等教育今后的结构必将在质量驱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发生急剧变动。这个是我们应该顾及到的,也是我们今后考虑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顾及到的问题。这是第一。
(二)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
    第一个是规模的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硕士和博士的规模到底应该怎样扩大?这是需要我们研究和讨论的。
   第二个是结构的调整。现在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硕士和博士结构的调整,但是最近几年,甚至我认为已经有十多年的趋势,在国际研究生教育中硕士阶段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向本科后阶段靠近,还是向博士的前阶段靠近,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最近几年,西方很多国家的高校都把硕士阶段研究生的培养看作是本科教育的后阶段,采取了"4+1","4+1.5","4+0.8"等教育方式。所以,硕士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往本科阶段靠近,成为本科阶段的直接的继续,而硕士阶段教育和博士生阶段的教育是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成为靠近于本科教育而疏远于博士教育的一种新的趋势。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应该怎样来考虑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呢?这里面包括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年限、规格、目标以及与本科阶段培养的关系。这些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还有,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培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硕博连读到底是不是硕士和博士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而硕士阶段和本科阶段越来越紧密的接近,大量专业性的硕士学位都是在本科阶段以后的一年或一年半完成的。这种新的趋向对于我们考虑今后硕士和博士的分层关系,硕士和博士的联系和疏远关系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第三个是学科的分布。现在学科的分布和我们经济上发展的程度基本上是相近的。学科的分布,一个是门类的分布,按现有门类的分布大概呈现这样一个状况,硕士学位按门类授予的比例,最多的是工学,一峰突起。这几年我们培养了21万多名工学硕士,其他类的,理学居其次,医学和经济学再其次,其他的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学、教育学、管理的专门人才,以及农学的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是短缺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这表明,为了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各个门类的硕士研究生的结构的分布和调整中应该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第四个是地区分布。我从一个杂志上了解到,东部地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是199个,中部和西部分别是59和54个,占全国的比例,东部占63.78%,中部占18.91%,西部占17.3%,这说明在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和他们在全国的比例上,东部是领先的。中部和西部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在一级学科授予权上,东部是454个,占全国的66.57%,接近于三分之二,中部127个,占18.62%,西部101个,占17.81%。同样博士学位授权点,东部951个,占61.67%,中部340个,占22.05%,西部251个,占16.28%,在博士授权点上,西部明显的低于东部和中部。这个结构和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比例基本是吻合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西部的发展作为我们重要任务的时候,这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一级学科授权的变化将会出现一种均衡的态势,但是这种均衡我不认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分配,在均衡中也要考虑到学科优势。我也不主张,简单的根据经济发展,为了支持西部开发就降低质量标准和要求在中部西部设置相应的博士点和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质量和水平还是我们今后评价的重要标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要的是寻找到自己学科发展的优势,形成新学科的增长点,而不是和东部进行优势学科的简单攀比。硕士的分布情况,跟博士相比要好一点,中部和西部也趋于均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布和格局是不均衡的,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是零星分布,没有象东部沿海这样密集的分布。所以研究生教育本身发展我觉得主要是一个规模的变化,一个结构的调整,一个学科的分布,还有就是学科的地区分布。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我们今后发展的战略是大力提高我们的人口素质,以人力资源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而避免我们现在贫乏的自然资源和短缺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最主要的资源。再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再加上我们现在提出的循环经济,着力点都在人力资源上。所以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将成为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瞄准对经济社会主战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培养。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二十年科技的发展,无论在方向、方式和手段上,都采取了协同式的、协作式的、学科交叉式的学科的分化与重组。科技的发展不仅对学科的分化重组,而且对现行学科划分以及研究生按学科培养的局限性怎么修复,都会提出一些重要课题。
(五)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教育文化的发展。前面我讲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教育文化的发展会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发展的关系,现在世界上认为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依附的发展,就是抄袭和跟着发达国家来发展本国的研究生教育;另一种是自主的发展,就是以自己的发展为主,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第三种是独立的封闭的发展,就是不顾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情况,而一味按照本国的需要和要求来发展研究生教育。那么在这一块是有争论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在讨论是否存在依附发展和独立发展的问题,研究生教育这一块虽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也在思考,我们这二十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依附的发展,是自主的发展,还是一种独立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基本上走的是自主发展的道路。现在形成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都是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而且也大胆引进和借鉴了西方一些国家,包括美国的和欧洲的,欧洲的包括德国的和英国的,以及其他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吸收进来综合而成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对国际上研究生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引进,所以基本上是一种自主的发展。这种自主发展将成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我们既要反对依附的发展,也要反对封闭的,一味的只顾自己国家的孤立的发展。应该选择一种比较良好的自主发展的道路。另外,根据自主发展我们必须花很大的力气来关注教育的国际化。我们最近对英国几所大学的考察,就回到我前面讲的那个问题,就是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变化。我们到了UCR和牛津大学,请他们介绍了他们最近设置的新的硕士专业学位,后来又到了爱丁堡大学,到了英国女王大学,又到了北爱尔兰国立大学,那么这几个学校给我们反映了他们新设立的硕士研究生,比如设置了法律与政治理论这个属于文学硕士的硕士专业,设立了犯罪科学这个属于理学的硕士学位,设置了理学硕士的国际公共政策的这样一个学位,现在他们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制全部定为一年,新开的专业归到原来的文学理学中,但是学制全部是一年,兼职的两年以及三到五年不等。一年就能取得文学硕士的法律与政治理论专业学位,也能取得理学的犯罪科学专业的学位,同样,牛津大学最近又设立了一个工业关系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硕士,也授予理学硕士,他的学制也是一年。爱丁堡大学现在设置的专业都是很新的,特别是创新技术与法律这个学位,学制是十二个月,兼职是二十四个月,还有就是管理学和教育学的早期教育,他是不设全日制的,只有兼职的,七十二个月。另外一个是新的心理学,叫发挥心理学,属于管理学硕士和理学硕士,全日制的也是十二个月。他的MBA也由原来的一年半改为十二个月,国际商务也是新开设的,十五个月。另外就是爱丁堡大学也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个都是新的,认知科学与自然语言,理学的,十二个月,兼职的二十四到三十六个月;数量遗传学与基因组分析,也属于理学硕士,也是十二个月;还有可持续性能源体系,这个也是理学,十二个月。这些全日制硕士学位都定位在十二个月,而且都采取"4+1"的办法在本科后紧接着读一年,三个学期可以取得硕士学位。这就表明,在西方一些国家--至少在英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新设的硕士专业学位都是以十二个月为标准的,它把硕士学位紧紧靠在本科之上,和我们原来理解的博士培养的距离在拉大,和本科的距离是在靠近。硕士教育到底是趋前还是靠后,这是我们认识他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既要寻求自主发展,也要关心教育国际化的新的趋势。只有从教育国际化的新的趋势中才能认识到我们的自主发展,如何借鉴利用,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第四,发展的要义--战略发展的基本趋势
前面三个问题最终想得出的结论就是今后战略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做出了十点基本的估价。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对这些估价的内容不再作说明。
(一)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定位将更趋近于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今后二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现实的趋势会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特别是新增的一些硕士或博士的培养方向会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这个趋势我认为也是适应于当今世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也是我们对前二十年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种完善和修正。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更趋于全面性,更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更注重研究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研究生培养会超越单纯的知识性的培养目标,会更加强调他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研究的要求是更加注重人与人的全面合作、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没有全面合作的精神,没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就难以完成科学研究的任务。所以在这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变得更加重要,我们要研究研究生的能力怎样得到可持续发展。研究生不仅能在学校阶段显示他的能力素质,而且能在走向社会以后在复杂的环境下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保持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生培养规模将会持续增长。我正在测算一个数据,经过初步测算,1994、1995年我们招收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大致在1:8到1:10。我估计今后的发展在总量增长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学位会有很大的发展,为职业性要求,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会很快增长,所以在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的比例上可能又会达到1:10这样的比例,而专业硕士比例的增长会更大。
(四)研究生结构将会有新的调整。这个调整我认为是纵向结构的调整。按我们的传统观点往往注意硕士和博士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硕士发展的趋势来看,硕士往本科靠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本科上的"4+1"、"4+1.5"甚至"4+1.8"这种类型的硕士生可能会慢慢进入我们的培养过程。当然,这里还有一些体制方面的障碍。但是否是一个趋势,我觉得从国外经验,从我国发展的现状看来,至少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研究生增长方式将趋于多样化。由于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经济的存在,本科后的学生在经过若干年工作后将会成为研究生的重要来源,这将导致研究生生源发生变化。这几年的研究生报名情况中,明显发现在职的数量在明显增加,假如今后几年我们就业问题有所缓和的话,那么研究生生源中在职者的比例会有更大的增加。现在研究生生源的比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原因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本科生毕业看到有就业的岗位赶快就业,即使原来愿意报研究生的也可能会放弃,另一个是已经有职业的人,即使意识到自己需要深造,需要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是由于怕丢了这个岗位,所以也放弃深造。假如我们以后就业问题会有一个松动的阶段,那么硕士研究生生源变化一定会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发生急剧的变化。第二个就是硕士生与博士生培养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变化。所谓同一性就是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是按学术方向来培养,所以学术方向的连贯性使得二者具有这种学术培养的连续过程。但是硕士研究生中真正走向学术研究的并不占很大比例,而且这个相对量会越来越低,相对的比例也越来越低。所以绝大部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和我们传统的硕士生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最后,它也不是博士这个阶段的目标。
(六)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由于学位种类的多样性,由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所以我们的质量评价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而且会出现一种同一性和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对质量的认同也会越来越出现差异。制定培养指标,根据对培养指标的测量来评价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这种反过来的考虑问题,我想将成为我们以后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思路。
(七)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新变化。第一就是对导师素质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高。我们刚才提到,学风的要求,学者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对导师素质的要求。而导师队伍中,我们可以从2003年的统计中看到,博士生导师一共是10620人,既担任博导又担任硕导的18000人,所以担任博士生导师的达到接近30000,研究生导师总数是120000多。博士生导师年龄分布的最高阶段是41岁到60岁,41岁到50岁中间有2653人,51到60岁2683人,这个阶段是最高的阶段。66岁以上还有一部分,就是前五批评上的博导,这部分人大部分都接近于这个年龄。那么在硕士生导师中年龄大大前移,移到31岁到40岁,41岁到50岁,基本上停留在31岁到50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成为硕士生导师的最高年龄阶段。另外就是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占据比例高的年龄阶段主要是31岁到5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51岁到60岁也占比较高的比例。现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主体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如何进行青年队伍的培养,以及41岁到60岁这支队伍怎么提高他的整体素质--师德师风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另外,我觉得今后单一导师制肯定不能适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肯定会出现小组导师制,这个小组中又会出现导师来源的多元化。现在武汉大学正在试行博士生培养的双导师制,比如水利水电专业,除了水利水电学院的导师之外,我们聘请三峡的一位老总作为这位学生的第二导师,或者反过来三峡的这位老总作为第一导师,我们作为第二导师。那么这样能够体现学生选题的前沿性和应用性。
(八)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原来有个数据统计,后来没有做完,这个表明这几年我们研究生联合培养越来越多,联合培养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联合培养的专业也不断发展。最近我们在英国,主要是在UCL和爱丁堡,他们这几年对外培养的,就是由他们在海外培养的,主要是在英联邦和亚洲地区,他们也把国际研究生的培养作为他们发展的重要目标。
(九)研究生管理体制将进一步趋于分层化。因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壮大,研究生管理体制的分层是必然的。这个分层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势所趋。
(十)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趋于完善。这二十年,我们以学位法为研究生教育基本法,形成一个法律法规体系,使得研究生和学位制度的建设能够达到一个在法律法规指引下的基本完善的体制;另外,就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管理队伍、专业理论研究队伍的形成。在现有的基础上,今后肯定会有学校专门设立高等教育学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博士生和博士生指导队伍,使得专门理论研究队伍逐渐的壮大。我们国家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体系、创新的一些观点也会随之产生。
以上就是我认为在今后可能会出现的十种趋势。讲的片面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总的目的就是对今后二十年我国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有一个科学和清醒的认识,使这个发展顺一点,大家的路会走得好一点,最后的效果也会好一点。
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根据顾海良书记报告录音整理)

 

 

 

 

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
--学会"十五"重点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生院副院长    陈子辰  教授


各位代表:
    跟据学会的要求,由我代表我们课题组(由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组成)就我们共同承担的学会"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进行汇报。我们分工负责,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参加课题的同志多次集中研讨,今天由我把我们整个课题组的研究进程的情况,给各位代表做简要汇报,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证。
   今天下午主要分五个方面汇报,包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型大学的主要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他的主要的一些我们研究得出的主要特点和内涵过程)、研究型大学在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特别是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当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当中研究生教育所应该发挥的应有作用(根据我们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我们很想借鉴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发展过程规律型东西,为我们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所以也特别研究了这一点)、后续的一些课题,继续深入研究的很粗糙的一些想法。
   首先,主要介绍一下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们的党的十六大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祖国大地上引起的变革逐步地展开。我们关注到,在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这么多年来,又新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这对我们的研究课题是极大的推进和鼓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再一次确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当中的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这样一个作用,特别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所有这些教育的新的思想提出来,对我们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认为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五个重要方面的表现:第一,就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水平如何也综合地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第三,研究型大学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型大学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生力军,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所以我们一个国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研究型大学的水平和数量也集中地反映了这个国家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第四,研究型大学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这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关系到我国科技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等人才方面的培养理念,也关系到我们高教界谈论多年的,要把坚持分层次办学,在分层次办学这个原则指导下的一批大学的发展方向问题。第五,研究型大学建设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既是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实际上也关系在我们一大批的重点大学今后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研究课题非常有意义。
   下面,我再简要汇报一下我们对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发展和理念做的一些回顾,粗略地把迄今为止近200年的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分为两大阶段:从1809年开始,我们称为第一次学术革命。这个阶段,科学研究正式进入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这标志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就是大学不但一般性的培养人才而且还要发展科学,从而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层次。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秉承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确立了科学研究和高层人才培养为学校的最重要的使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生院,实施了较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成为19世纪末美国新型大学的标志。我们认为这是现代意义上出现的研究型大学,以后一些传统大学,比如哈佛大学,都按照这个办学模式进行改造,这样的办学理念还影响到新建的大学。到了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将"大学应该满足高等学习、研究生教育和提高研究促进知识增长"作为入会标准,这个标准非常严格,他的成员经过20年的发展也只有16所非常著名的大学加入其中。到了1920年左右,美国逐步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群。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促进发展基金会,根据当时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的不同任务,将大学进行分类,提出了一种研究型大学的定律并制定了明确的分类标准。我们统计了2000年左右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数量,是250所左右,占当时美国的大学的6%-7%,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国内所占比例也不到两位数。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认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第二次的学术革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围绕着研究型大学外围逐步开始形成科技园或工业园区的这样一个现象开始出现,创业型大学兴起,这实际上是对研究型大学的继续发展。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些大学通过与社会的高效率互动,其基础研究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这个互动性不断加强加快,到了九十年代到了新的世纪,大学企业与政府的三重螺旋明显增强,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承担起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发展的重任。1997年,美国波士顿银行获得一个报告,当时有一个统计数据,我想在座的不少代表都知道,如果把这个学校从第一个校友所创建的公司开始,组建一个独立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按当时排序的话,将排到世界第二十四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在全界创建了四千多家企业,就业人数达到一百多万人,年收入额高达2320亿美金,根据当时统计比南非的国家财产少一点点,但是比当时的泰国要高,所以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大学在全球经济中做出的贡献非常的突出。所以在上世纪末,在欧美乃至亚洲和拉丁美洲,一批出色的研究型大学的周边都形成了一种相似的格局,也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成果引资创办高新技术公司,加速了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承担起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所以有的学校也给自己这样一个办学模式--创业型大学。我们认为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的大学理念和实践,以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生产力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精神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
   我们进一步研究认为,研究型大学的个性化方面与共性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型大学是多样化的,它没有一种统一的模式,非常活跃。比如说,从上世纪末到现在,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合作方式办学。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他有两种模式值得我们探讨,一种是"新麻模式",就是麻省理工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成立的一种联合体。新麻联合体的建立有几种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建立一种研究生研究与教育的国际合作,建立一种研究生研究与教育的国际合作的新的标准,实现这一目标推动亚洲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工程教育的学术优化;第二个目标是经济与发展,运用世界一流的研究生研究与教育计划把工程师培养成为技术确定的经济领袖,他们目标很明确,适应多国的组织落户新加坡;第三个目标,就是远程教育,建立一种联系紧密的远程教育与研究组织的新模式,扩大它作为全球性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断地显现出来;第四个目标,就是研究机会,几所大学跨国联合,教师的合作扩大和激励了全球的工程团体,这些活动与学术合作之间,没有特殊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多种的信息手段进行交流,这样的理念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概念,很值得我们借鉴。第五个目标,就是追求优秀的学术,联合体将加强新加坡作为学术创新中心的地位,保证计划的学术的严肃性,相应的配套了住宿计划顾问计划等,把MIT训练强度创造力和精神方面的经验带到了我们亚洲。我们对相关的文献以及报告进行了研究,新加坡和麻省理工这样一个联合体,通过具体的合作方面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专业硕士以及研究博士两种学位,那么这些计划是针对未来能够在新的阶段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型的领袖而设计的,他们在五个领域内:包括微纳米系统先进材料、工程系统高性能计算、制造系统及技术创新、深化系统高级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等,全面展开有效的合作,他们正在实施新麻模式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新的五年计划的重点将放在博士的研究与教育,以及与工业研究机构更大程度上的互动。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比较来看,第二阶段合作,还是与新加坡的贸易工业部、教育部以及两所大学加大力度。第二种模式是"剑麻模式",就是剑桥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的这样一个新的组织方式。
   下面,我们通过研究型大学的另一个职能再来研究一些主要内容。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例来分析研究型大学的现代学术职能。剑桥科学与剑桥现象,剑桥科学园,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当时的英国政府号召大学与高科技公司加强联系的背景下诞生的。1968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麻特报告,指出必须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也必须大力将研究成果用于工业、医药、农业,这个报告就建议在剑桥附近建立一个以科技以基础的工业园区,因为在剑桥大学附近,设立这样一个产业群可以集中科研专家,科研设备等等,达到资源共享,这样一个工业园区同时也可以向剑桥科学联合体实现全方位的反馈。现在在英国有一个共识,认为这个报告,是剑桥大学校方对工业发展和合作态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大家总认为英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家,这个报告非常重要,也引发了这些年来英国教育界和工业联手的重大变化。应该说,这个大学在这个区域,对推进高新科技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在当时英国还没有这个先例,在1971年圣三一学院在剑桥成立的剑桥科技园,是最成功的科技园区,由于背靠剑桥这个强大的科技园区,剑桥科技园从建立开始就吸引了大批的高科技产业纷纷前来落户,到了1993年这个园区已经达到用户近百家左右,涉及的高技术领域有计算机、生命科学、医药、材料科学等等。应该说当时最前沿的一些领域都涉及到了,这与剑桥大学的研究也是相匹配的。如果美国的硅谷现象是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与工业合作的产物,那么英国的剑桥现象就是著名的剑桥大学与工业界合作的产物。所以这些年来,剑桥现象已经成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高教界和企业界谈论的热点,大家都希望从剑桥现象当中吸收到什么,得到什么启发,所以直到不久以前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的成立,使人们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两所学校合作联手创办的这样的一个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办学理念,对于英国、欧洲以及世界的影响。剑麻模式也得到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拨专款来支持,建立全面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从2000年开始,五年内从英国的贸易工业部门获得的6500多万英磅的资助,另外还从英国的私营部门也获得了1000多万英磅的资助。剑麻模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项计划,靠基金的支持来实现自己的使命,包括:综合研究院,本科生教育,专业人员实践,国家竞争力网络。这四项计划的核心都是相同的,即为了英国的利益,加强在改进竞争力生产力和创新创业的教学和研究。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消除学术界与工商界的隔阂。关于多样化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过程,再看日本的案例。我们专门取得了名古屋大学的案例,他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一个流动型的研究应用体系,包括跨学科体系,特色就是一个充分的跨学科的交叉体系,科学研究与教育融为一体,产业界的密切合作等等。这几年,日本对研究生院的改造也是很快的,前不久清华大学顾校长带领我们五所学校,参观了日本的东北大学,我们主要为了纪念鲁讯先生留学东北大学100年,我们到那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跟日本的产业界交流经验,探讨中国的大学推进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与企业界合作等话题。日本的教育界非常关注这个事情。
    上面,我们做了一些简要的个案分析,认为研究型大学基本特征的共性方面有:一个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且非常注意教学与研究怎么样融为一体;第二就是,以研究生为主建设研究型大学;第三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与国家一个区域甚至全球跨国的进行社会发展的互动,我们认为这是研究型大学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和动力。我们这里,用六个字表述,常互动常辐射,这几年我们中国大学的发展的这个理念也在加强。
    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一下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全球国家综合实力竞争越来越强烈,实际上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是对这样一个竞争的响应,也是高等教育界对世界范围之内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之间的响应。从历史经验来看,研究型大学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从美国来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理念,到后来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立,最后在上世纪初形成美国研究型大学群,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二战以后美国在学术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60年美国总统的报告指出,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科技领先、高级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美国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我们看到研究型大学本身也在不断创新,也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高度地统一起来。在我们的研究当中,认识到研究型大学有效的提升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我们的一、二、三代领导对这个事情都有非常明确的指示。我们认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方面,对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作用。创新,我们认为是从技术的最底层的硬件技术创新,发展到技术全面的软件的创新,以及上升到现在概念全面的创新。研究型大学从开始就非常关注创新问题,创新的主体有大学、企业、政府,三者联动,我们称之为三层螺旋结构。
   我们要研究,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根据我国对教育的承诺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个是鼓励所有的世贸成员到海外办学,包括我们国家到其它国家办学;允许研究机构在所在国颁发证书;支持专业流动,减少移民;取消政府对教育方面的垄断。
   后续研究计划,我们想在前阶段的研究之下,再花一年的时间,形成一个总体报告。有这样一个机会向这么多的学校同仁请教,非常感谢学会提供这样机会,不妥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本文根据陈子辰副书记报告录音整理)

 

 

过去25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回顾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学飞  教授


会议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自去年9月份开始,开展了对我国开改革开放以来(即1978年到2003年)25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的研究。这个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5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基本问题。我们比较系统地查阅了有关文献,先后在上海、北京进行调研,走访了一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并做了五千余份的问卷调查,目前正在写总结报告。我这次汇报的内容就是这次调查的初步结果。
下面汇报四个问题:


一、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位研究生发展的主要历程,我们主要归纳大概有9大事件:
第一个事件就是恢复招收研究生。这是新中国一个重大事件,在这之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小,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依赖国外。研究生招生的恢复,应该说是掀开了我国研究教育史上的新的篇章。
   第二个事件就是学位条例的颁布实施。学位条例的颁布是在1980年,这是中国学位制度产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走向制度化,正规化的开端。
   第三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创办研究生院。
   第四个事件就是三级管理体制的行成。这主要是指目前已经形成的由中央、地方和培养单位三个管理层次组成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第五个事件就是研究生就业制度的根本性改革。1986年国家教委规定毕业研究生可以通过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就业,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就业由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折,是研究生教育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重要一步。
   第六个事件,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研究生学位制度的建立。从1985年开始,政府颁布了若干规定对没有接受研究生教育,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者申请研究生学位的新渠道。这一制度的建立符合国家鼓励公民自学成才的方针。
   第七个事件是专业学位的设置。我们国家为了解决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尝试探索工程类硕士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志性的事件是,1990年工商管理硕士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现在专业学位有13个大类。
   第八个事件是研究生质量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九个事件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扩展。


二、主要成就
   大体上有六大方面:一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二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已经步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三是形成了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四是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五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全局性的贡献;六是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第一方面的成就,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制度对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制度包括两大因素,一个是规则,一个是组织。25年来,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从没有制度,到这个制度比较系统地建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成就。这个制度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个是学位制度,一个是三级管理体制,一个是研究生院制度,一个是学位授权体系,还有一个就是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发展。这个制度的建设当中体现了一个体制,就是由中央集权向分权方向的改革,由政府的直接管理和计划控制到多种管理方式相结合的方向改革,总的趋势是这样。
   第二方面的成就,我们国家步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授予学位的规模)应该说是非常小的。根据1982年的数据,我国当时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大体相当于美国和德国19世纪80年代、英国和日本20世纪初期的水平,与研究生大国的差异大体在80-100年这样的距离。从70年代末到今天,我们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从规模上迅速地缩短了与世界大国的差距,在整体上,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数量已经可以和世界上研究生大国并驾齐驱。现在我们博士生的发展速度大致上已经可以和日本、印度相比,照这个水平,我们很快就会超过美国。中国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展,很大程度上与4个因素直接有关。第一个因素是持续的快速的经济增长,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一个根本的动力,统计各个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体可以掌握一个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生发展的一个趋势。第二个因素是,在中国有强大的政府支持或政府政策的推动,这是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直接的趋动力。第三个因素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第四个因素是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研究生的培养能力直接相关,这种能力还在增长。比如说我们培养能力的重要的表现就是博士和硕士培养院校的增长,这个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这个培养能力还与我们多渠道培养研究生形式的日益完善有关,同时也与我们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不断扩大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这个队伍这些年来明显的开始年轻化、高学历化为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师资上的保证。
   第三方面的成就,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个培养模式我们概括有6个方面。第一,高度重视研究生的政治素质培养;第二,统一的入学考试制度和学位授予标准;第三,三三钢性学制,这是我们国家的特点,我国规定,硕士生必须三年毕业,博士生也必须三年毕业;第四,独立的硕士培养阶段;第五,特有的研究生导师制度;第六,在很大程度上坚持了欧美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把课程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这么一种培养方式。
   第四方面的成就,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体系。这个保证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我们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在中央政府支持主导之下的这么一种体系,这也是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二是培养单位的内部保证质量制度趋于完善,各个培养单位在不断地加强对这种质量的保证制度的建设;三是初步形成了政府与培养单位互动的质量监管机制。通过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在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
   第五方面的成就,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全局性的贡献。这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人才建设做出了主要贡献,比方说改善了我国党政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公务员学历的结构;二是精英管理人才队伍,在过去25年发展历程当中,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推进机制改革,然后根据需要调整学科门类扩大培养层次;三是专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状况,23年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解决了我们过去曾经面临的在科技人才队伍当中、在教师队伍当中人才断层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四是基本上实现了高级专门人才国内培养这个目标;五是研究生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国防和安全也做出了贡献,到2002年全军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180人、硕士研究生22547人,这些学生当中有721人走上了军、师、团职位的领导岗位,有近百位担任了作战部队师级的主要官员,这些人从事军队的领导工作,有利地改变了军队高层领导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方面的成就,就是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教育和社会阶层的相关程度,是现代社会开放和平等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成员,经由教育来获得职业,并由此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是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学校教育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各种生活机会获得的作用日益显著,教育的个人收益力在不断提高,高学历正在成为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的入场券,成为进入较高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途径。据2004年的一个统计,高学历是成为高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研究生教育是促进代际间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代际流动是指家庭中不同代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研究生教育对代际之间的流动有很大作用。向上流动又表现在空间层面,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经济落后或较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对研究生个人而言,这种流动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获得了各种收入和实现升迁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向上的流动。


 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色与基本经验
   主要特色有七个方面:第一,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两套系统,学位管理是由学位办这个系统,研究生教育管理是由教育部行政系统;第二,严格的学位授权制度,而且是国家的学位授权制度;第三,硕士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第四,中央政府主导下的三级管理体制;第五,在聘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第六,以高等学校为主,多系统培养研究生,在中国是四大系统,普通高等学校、科学院、军队和党校系统,这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第七,双重功能的研究生院,中国的研究生院制度也是很有特色,既是一个管理机构,同时又是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构。
    基本经验大体有六条:第一条经验是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从开始一直到现在,在总体上力求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国家的发展战略一直牵动和指引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第二条经验是立足本国实际与借鉴他国的经验相结合;第三条就是注重质量保证,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开始就非常强调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第四条经验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意加强培养基地和学科的建设;第五条经验是注意协调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六条经验是坚持新兴试点稳步推进的改革路径。


四、研究生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大概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还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到目前这个水平,虽然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差距;第二个方面就是研究生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缺陷;第三个方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下滑现象;第四个方面是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
    第一,与人才强国的要求还有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人才供给的总量不足:一是供给的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远远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高层次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据最近的统计,我们国家在美国得到学士学位以上的人才是45万,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的人40%~60%是明确地表示留在美国工作,这个比例在发展中国家最大;三是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这种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实际上这种研究生教育给人的是一种更好的向上发展的机会,那么对现在这种教育的需求可以说是与日俱增,但是我们供给不足,不仅数量上供给不足,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更是不足。
    第二,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明显缺陷: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计划管理方式到目前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重要方式,曾经对我国研究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存在,然而直到今天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在相当的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某些管理思维和方式,尤其表现在全国招生计划的制定,财政拨款的方式和某些审批制度上。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对研究生教育缺少分层次、分类、分地域管理;三是政府工程项目不断,"跑部"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只是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的一个初步的归纳,这些观点和意见都不见得准确,我们还要进一步征求意见,特别是问题,有些观点是我们自己归纳的,还没有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仅仅是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汇报完毕。


(本文系陈学飞教授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