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3 简介

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

成果名称:回归学术本源,夯实学术基础,全面建立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吴晓求,刘凤良,宋东霞,吕莉莎,李艳丽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成果简介:

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建设,是以各博士点学科专业为基础平台,由责任教授牵头,整合学科全体教师力量,本着“主流、经典、前沿”的甄选原则建立起学科专业精品文献库,并以此为基础,改革博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主文献研读机制,将对主文献的学习作为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全面建立以科研为导向、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学术团队为指导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模式。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建设旨在:回归学术本源,提高学术素养,培养学术规范;梳理各学科学术思想发展脉络;引领研究生迅速进入专业研究领域;构建研究生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规范;促使导师和研究生回归学术本源。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首先,导师“师傅带徒弟”单打独斗式的指导模式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相对狭隘死板的学术视野和研究习惯。其次,从学科专业的学术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在教学中缺乏对本学科学术发展史和学术研究主线、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的整理研究和知识传承,部分博士生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术基础较薄弱。 第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学术研究急功近利、行为失范,缺乏对学术研究执著探究的精神和勇气。理念:回归学术本源,提高学术素养,培养学术规范。

(二)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凝聚全体教师智慧,建立涵盖所有博士点的学科专业主文献集。依托博士点全体教师,全面梳理、精心遴选各学科能够充分反映学科发展脉络和代表主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经典理论和前沿动态的文献,建立每个博士点的主文献集。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导师指导和课堂学习,认真研读本学科专业主文献,尽可能快地对本学科学术思想史和学科发展史有全面、直观的了解,极大降低博士研究生获取本专业学术研究主线的成本,减少他们自行搜寻权威学术研究成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创了涵盖所有博士点学科的专业主文献库。自2006年-2008年首次建立起了涵盖100个博士点的学科专业主文献库,经过 5批次全校性的修增订工作,截至2014年,有效主文献120卷,196册,覆盖现有123个博士点。近3亿字。

2、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将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纳入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自2008级起,调整博士生专业培养方案,将主文献研读课(3学分)设为博士生专业课,要求导师指导研究生研读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主文献,以提高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的针对性。构建以专业高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集合学科整体团队力量的专业课程体系。自2008年9月起,以制度规章的形式确定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是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考核重点。通过口试、笔试等方式全面考核博士研究生对本学科学术经典文献和学术前沿文献的掌握程度,真正发挥学科综合考试作为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的淘汰功效。

3、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回归学术本源,遵守学术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导师要与博士生一起进行研讨和解析。对教师而言,既是对导师学术水平的考量和验证,又是对导师自身治学精神和学术规范的强化。对博士生而言,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对主文献的讲解和参与讨论,需要对文献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材料的分析路径、学术观点的提炼和总结、口头表达的清晰通畅等各方面要有充分的准备,使博士研究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归到学术研究的本源,养成良好、踏实的科学研究习惯,同时遵守学术规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4、进一步改革了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研讨式”教学模式。就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原来设置的由导师给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指导课,因难以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教学内容单一,很难覆盖学科学术整体的思想渊源、发展历史、前沿追踪。开设博士点学科专业文献讲座和研修课程和以此为基础的专业方法课,就是要求以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为蓝本,任课教师与博士生一起,全面研讨、点评本学科最主流、最经典、最前沿的文献和论著,以构筑研究生稳固的专业研究基础。

就课程教学方法而言,完全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教学满堂灌的做法,采取学生报告与教师点评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一起全神贯注地对待每一次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简单的知识传授模式,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交与学生,一方面极大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规范。

(三)创新点

1、凝聚全体教师智慧,建立起了具备“主流、经典、前沿”特征的主文献集。各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是对本学科学术思想发展史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是学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沿荟萃。

2、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全方位改革博士生培养各环节。以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的研读和考核为主线,一以贯之到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全过程, 发挥主文献在人才培养中固本培源的基础作用。

3、打破过去僵化封闭的教育教学和导师指导模式,集合学科整体团队力量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研讨式”课程教学方法,极大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博士生钻研学术的主动性,使博士生从“学生”的培养定位真正成为“研究者”。

4、回归学术本源,立足学术研究历史脉络和前沿,促进研究生自主创新。通过读原点、读经典文献,在夯实研究生学术根基的基础上,培育其治学精神,使之深入了解学术规范,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创新。

(四)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已在我校各博士点全面展开应用。

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创了涵盖我校所有博士点学科的专业主文献库。系统改革了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博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 进一步改革了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研讨式”教学模式。

2、主文献制度获得了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肯定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课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2008年底先后进行了专题报导;核心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5期刊登了我校的文章《建立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 探索新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之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作的《中国学位三十年》(1981-2011)纪念画册中,对我校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做了专题报道。几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纷纷到我校学习借鉴主文献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

3、主文献制度获得了我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研究生院先后于2008年、2010年针对主文献制度的实施情况,开展了两次全面的调研,调查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分为两个群体:参与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课程学习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参与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编纂、教学工作的教师。同时,共完成了对41门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课堂的旁听工作,约占该学期开设的全校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课程的80%,获得了大量翔实的听课和访谈纪录。调查显示,博士生和教师对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