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一等奖10 简介

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一等奖

成果名称:全国“学科评估”对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科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李军,林梦泉,任超,王战军,王洪歧

成果完成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成果简介: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组成单元,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载体。为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助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在教育部领导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国研究教育战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自主开发了一项“非行政性、非营利性、自愿参与”的评估项目——全国学科评估。它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按一级学科(不含军事学门类)对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发布排名。学科评估自2000年开始论证,2002年首次开展,至今已完成三轮评估。

(一) 主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与解决方法

学科评估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主要解决了以下6项研究生教育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

(1)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监督以行政检查为主,对办学单位触动不够、推动力不足。

解决方法:落实政府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关于“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鼓励专业机构参与评估工作等精神,学位中心以非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各高校学科水平进行全面检测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对学校形成强烈触动,为高校对学科“知己知彼”、自主调整学科结构和建立自律机制形成强大推动力。

(2)我国学科点评估一般以政府合格性评估为主,欠缺水平评估的标准。

解决方法:学位中心经过10多年的摸索,通过上百次专家研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设置重点研究课题,并经过三轮评估的实践检验,在近万名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利用“专家法”、“波达法”等方法进行分析优化,摸索出一套评估学科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形成不断改进的机制。指标体系突出“质量、成效、特色”,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分类设置,在战线达成基本共识。

(3)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国家学科信息库”,难以实现对全国学科状态的整体把握和监测,难以对绩效投入等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解决方法: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集聚全国学科信息,形成全国学科历史、现状信息库。以第三轮学科评估为例,有4235个学科自愿参评,后期未参评学科又进行了补充填报,学位中心经过近半年的核实工作,形成目前国内学科信息最全面、最准确的全国学科信息库,可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后续“学科自检平台”项目的推进,此数据库将逐步实现动态化。

(4)社会对我国学位授予单位学科水平未能全面了解,无法满足社会各界的知情需求。

解决方法: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向社会公布,并通过各类媒体、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主动联系高中校长和教育部驻外使馆,积极开展宣传,为社会了解高校学科水平提供权威信息,为考生报考学校、学科(专业)及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

(5)高校对本校学科在国内的地位、自身优势与不足了解不够,对实现学科信息动态监测、横向比较以及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依据不足。

解决方法:利用“分段分析”、“分类分析”、“均衡性分析”和“发展态势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向4000余个学科提供了《学科分析报告》。通过比较学科发展定位,提供学科若干指标内存关系规律分析(如指标发展“均衡度”等),为学科内涵发展和学校学科规划提供数据支撑。随着后续“学科自检平台”的推进,为学校搭建一套学科信息监测与预警的常态化机制,并逐步实现高校间的信息分享与互动。

(6)高校在参加各类研究生教育评估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可靠性保障措施。

解决方法:经过10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数据可靠性保障措施,包括:①“归属度”法:优化数据获取模式,明确数据采集标准,创立了成果信息归属某学科的量度,首次提出学科信息“归属度”方法,合理解决跨学科、跨单位合作成果的重复使用问题;②系统查重法:开发专门的“重复数据检查系统”,对可能在多个单位或学科重复出现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③公共数据比对法:充分利用学位中心建立的公共数据库,对学校填报数据进行全面比对;④网上公示法: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网上公示”,并接受各方异议;⑤抽查法:委托第三方机构(如CNKI)对数据(如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抽查验证。

(二) 创新点

(1)首次采用“聚类”方式公布全国高校学科的排位情况。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采用“聚类”方式公布了95个一级学科的排名情况,政策性与技术性结合,使同一类并列的单位更多,淡化名次,这样单位既能够了解学科大致状态,又避免过分追求名次,引导其更加关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2)创新评价模式,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学科评估坚持“自愿申请参加、免收参评费用”,高校变被动为主动,更有利于以评估为契机,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3)提出了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的标准(指标体系),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重要导向。最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二是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三是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营造学术论文评价的良好氛围;四是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五是分类设置指标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

(4)建立目前国内学科信息最全面、最可靠的“全国学科信息库”。2012年学科评估提供4235个学科的近50万条关键指标数据,后续跟进开展的“学科自检平台”将实现多个高校数据的动态化。这为实现国家层面的学科信息集成、监测,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5)首次为高校和省市主管部门提供数据分析报告;在报告中创新性的使用稳定性、均衡性等分析方法。2009年,第二轮学科评估结束后,学位中心创新性的提出利用评估数据为高校提供分析报告,为高校学科建设与规划提供服务,受到高校的广泛好评。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学科稳定性”、“均衡性”等概念,具有创新性。

(6)首次提出学科信息“归属度”概念,有效解决成果跨单位、跨学科填报的难题。利用“归属度”方法,首次明确了“师资队伍按人事关系统计,取得成果按署名单位统计”,解决了诸如“A大学教师在B大学合作发表论文,成果应该算哪个单位”等问题的困惑。此外,对于多单位、多学科联合取得的成果,提出了“按排名先后次序计算比例”的计算模型。

(三) 成果应用情况

成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得到普遍应用,应用效果好。以第三轮学科评估为例,全国共有近400个学位授予单位的4000多个学科申请参评,参与到此项工作的教师保守估计10万人。同时,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开展大量学术研究(发表论文被CSSCI收录11篇,出版专著2本),委托研究课题1项,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相关项目课题2项,同时吸引了有关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研究学科水平评估,共有相关论文3489篇,获得相关领导、战线、媒体等高度赞誉。

(1)参评单位充分肯定。一是众多单位领导(如: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中国农大校长柯柄生等)在公开场合对学科评估给出高度评价。二是诸多单位还依据学科评估结果切实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如上海交大、天津大学、华东师大都依据学科评估结果完善学科规划、实施学科点自我调整。

(2)各类媒体普遍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浪网等近200家媒体对学科评估进行了专题报道。百度上以“学科评估”为关键字的搜索结果达1800万个。

(3)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国务院领导批示指出,学科评估工作具有开创性,对引导高校强化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很有益处;要不断完善,力争形成品牌。教育部领导评价学科评估,对促进高校学科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认为是一件抓住了关键,需要成为品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大事。

(4)评估结果被有关部门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财政部通过对“学科评估”项目的元评估,认为第三轮学科评估科学、可信,并根据评估结果直接向高校投入30多亿“高校内涵建设经费”;教育部、财政部在“985工程”验收中,将学科评估结果作为重要指标;江苏省、湖北省、辽宁省、吉林省等将评估结果作为本省学科建设规划与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

(5)产生较大国际影响。国外机构(如芬兰大使馆)主动联系学位中心,希望提供学科评估相关材料供借鉴;学位中心领导多次应邀在INQAAHE、APQN、CBQAN等国际会议上介绍学科评估情况,受到国际的普遍关注。

(四) 成果推广情况

成果已被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有关部门学习借鉴,还将在“专业学位评估”、“国际学科排名”等全国性项目中得到推广,并在今后的“学科评估”中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推广价值大、推广前景好。教育部领导在视察学位中心时强调“学科评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大力推广。

(1)成果对省级开展省级重点学科评选,对学校开展校内学科自评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很多省市和高校都参照学科评估的做法和指标体系,对本省、本校的学科水平进行评估。

(2)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学科评估经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司结合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评审的有关问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就学校绩效评价有关问题,专程到学位中心交流探讨,将学科评估成果引入到各自的领域中去。

(3)成果将推广到即将开展的专业学位评估和国际学科排名中。学位中心将于近期开展专业学位评估和国际学科排名,这两个重要项目都将借鉴学科评估的经验和方法。

(4)成果将推广和深化到后续的学科评估工作中去,进一步在全国研究生战线发挥作用。按上级领导指示,学科评估将作为品牌项目长期开展。学位中心已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发布重点课题,总结学科评估成果经验,完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下一轮评估做准备。

(5)成果将进一步向高中推广,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服务。学位中心已向全国255所重点高中寄送学科评估结果及有关说明,下一步将与各省考试院合作,加强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