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原秘书长陈皓明访谈录

学会原秘书长陈皓明访谈录

陈皓明教授,学会原秘书长(2004-2012),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

    记者:今年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请您回顾一下过去20年里,学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成就?请列举一至三项。

陈皓明:我在学会工作了15年,主要是在秘书处这边工作。我认为学会跟一般的学术性学会相比有独特之处,第一个特点就是学会在成立时,正好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初创时期,所以它对我们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从1981年学位条例颁布到现在,其实一直是在摸索中发展起来的。到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生怎么培养,实际上以前是没有经验的。在这段时间产生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它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组织起整个研究生教育战线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们,一起来探索研究生培养的道路、方法和规律,同时也要培养一批这方面的干部。在2000年以前,正值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那时学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大家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但是2000年以后,中国研究生教育面临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就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包括新的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探索、新的学科点怎么做等等,因此这一时期,学会配合政府推行相应的政策,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生培养的规律,组织研究生管理干部和教师们进行经验交流等等,都做了各方面的工作,完成了国务院学位办交给的一些调查任务和一些研究型课题,把各个单位的研究生管理干部团结在这么一个平台上来进行研究和交流。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是一个二级学科,这个学科已经初具体系了,但是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也缺乏这样的一些专门学者,学会通过吸引研究力量,使他们关注研究生教育和探索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慢慢形成一支固定的研究队伍,为研究生教育学的研究贡献力量。  

    记者: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正在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高,您认为学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当发挥哪些职能和作用?

    陈皓明:从量到质的转变恰恰是学会应该起更大作用的阶段,因为从行政角度来讲,抓好质量是很困难的,对质量的保障和要求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培养单位上,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与质量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会这样的平台来组织大家去探索和研究的。我感觉在今后的十年里,对中国研究生教育来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质量问题是核心问题,中国已经进入到人才紧张和缺乏阶段,而研究生培养恰恰是应该弥补这一块的。此外,研究生教育的类型也逐渐丰富,不同类型之间的互相关联和区别,对提升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复杂化,所以这是学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

    记者:请您谈谈学会在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

    陈皓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质量,可以说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解决学生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很重要的。采取什么样措施,能够推动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从事的学科研究上?需要进行很多深入细致的教育科学研究,所以我觉得学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面要通过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之间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记者:您认为学会从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应开展哪些工作?

    陈皓明:这几年学会正在逐步完善自身的功能。从国际竞争力来讲,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恰恰是我们之前比较薄弱的环节。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来推动我们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间,要产生一种跟我们自己土壤相结合的这种模式,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样更好地利用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形式来推动我们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觉得学会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一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