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创新 在实践中升华——博士研究生培养之我见

在学习中创新  在实践中升华

——博士研究生培养之我见

武汉大学  李德仁院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师从王之卓院士完成硕士学业,又去德国师从阿克曼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从两位大师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二十年多来,作为指导教师,我培养了一百多位博士和硕士,从年青一代人身上又学到了许多当代青年的朝气和闯劲,真是其乐无穷。这里,我很乐意谈谈博士生培养中的一些体会。

教会研究生做人、做事、做学问,需要言传身教,从严要求。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认认真真,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这个问题很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追求名利的短视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冲击着教育界和知识界,作为导师,我们务必要把握好自己,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从事科学研究,单兵作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要有团队精神。如何才算有团队精神呢?我认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被人领导,二是能够领导别人。一个人,只有能够被别人领导,才能够融入集体,从而形成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领导别人,不能包容他人的个性,不能平衡团队中各成员之间的利益,不能处理团队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很难说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当今大型科学研究和科学工程,无不聚集上万人的队伍,需要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对年青学子来说,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时期,要让他们在团队中既能受人领导,又会领导别人,充分发挥自己和大家的智慧和才能。

博士生来讲,博士论文是其研究工作的最高总结。那么,如何做好博士论文?我认为,博士论文的完成是探讨和研究解决某一问题方法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收集材料,阅读文献。对于所选定的课题,要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 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看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同时分析一下自己有什么长处,能解决哪些问题,以找到攻关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是独立开展创新研究并解决问题。在此阶段,创新是关健。我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即使是对名家的观点,也要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名师都喜欢别人挑毛病,特别是鼓励学生挑导师已经发表过的论文的毛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创新和发展。传统旧思想往往认为学生挑老师毛病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要大胆运用创新思维,敢于打破框框套套,同时,也要认真踏实地工作。如果把博士生比作小孩,博导就要像父母一样,既要善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又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浮躁情绪。完博士论文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创新式的。导师可以点出问题,但不要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封死。博导不能将博士生看成是实现自己想法的工具,否则就会将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扼杀掉,走很多老路。

第三阶段是用实验来论证自己解决问题方法的客观性、正确性和可靠性,并与已有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证明自己所用方法的优越性,同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法,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建立经得起检验的理论、算法和方法,最后对论文作出总结,揭示论文的价值,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关于这一点,我要特别加以强调。科学研究要钻深钻细,必须加强实验环节。我们的博士生发表论文,很多文章被退回来,就是因为实验不够,不足以证明其论点。

博士论文的完成是一个学生独立工作、不懈探索的过程,导师应该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即“指方向”、“严要求”和“创条件”:

“指方向”就是导师在帮助学生选题时,要把握好研究方向。导师要注意将年轻的博士生直接带到学科最前沿去攻关。世界上通过博士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就不少。博士论文的选题一定要是有价值的研究命题,但不能选范围太大或难度太大的题目,如果选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或者不是一个博士生在两三年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就不可能做出相应的成果;当然,博士论文的选题也不要太小,太小就不会有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此外,博士论文的选题也不要选经过了多年研究,已很难再有新意的命题。导师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选题,并在学生独立研究的阶段,为其把握研究方向,及时提出建议。

“严要求”就是要给学生压力,压他们去读破万卷书,去做必要的科学对比试验。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提出的每个新观点和新算法都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我是在德国拿的博士学位,也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看外国人的博士论文,我感到,我们一些博士生的论文还比较脆弱。脆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博士论文、我们的具体科研成果的深度往往不够,实验还不够。你提出一个理论,批判人家不好,说你自己的好,试验的例子也就一个或两个,经不起反复推敲。我在德国做的博士论文是324页,大概140多页是讲理论,有180页做实验,验证理论对不对,要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深化这个理论。现在,我们有的博士论文,写100多页,有80多页是做理论推导的,大概有50页是抄的,最后的实验用20几页混过去了。这显然是很不够的。所以,作为博士生导师,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创条件”就是要求导师努力承担国家的大项目,让学生有用武之地,同时在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学生以关心。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资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大学教授博士导师都不会为柴米油盐发愁了,而我们不少学生仍处于贫困之中,给他们一些支持就是雪中送炭。我至今仍感激老师和阿克曼教授在我攻读学位期间给予的资助。我读本科的时候正赶上困难时期,王之卓院士家只要有鱼、西瓜之类好吃的东西,师母总要给学生们留一点。在德国留学时,阿克曼教授每月从科研经费里额外拿出400马克用作我作生活补贴。现在想起这些事,内心仍充满感激。博士生年纪大了,要谈恋爱,要自立,导师拿点钱出来补贴他们是应该的。导师不能当“老板”,把科研项目经费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学生看成是廉价劳动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工作,也留不住人才。

指导博士生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王之卓院士就很重视向学生学习,他80岁生日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思想就是不断向学生学习得来的。”这种体会是很经典的。记得我当年从德国留学归国前,我的导师阿克曼教授为我送行时说:“人们说我是权威,我只不过是比我的学生可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方法把握得好一点,但在每一个具体的事情上我不如我的学生。他们在每个方向上攻关钻研,才是真正的专家。再过几年我老了,我就把位置让给他们。”所以,学生老师学习做学问的方法、做人的品行,老师则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青年人的朝气和干劲。可以说,我现在有很多东西都是向学生学习。学生花一年或更多的时间归纳整理出来的材料,老师看了就等于读了几十本参考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传播新知识的为师者的典范。“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

我们当老师的总是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篮”。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属于那些勇于创新、勇于攀登、勇于克服困难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