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研究生教育与创新文明的传承

 

研究生教育与创新文明的传承

 

杨卫

 

一、研究生教育是人类创新文明的主要源泉

高等教育的目标,往往体现在对大学功能的认识上,即一般认为的大学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赵沁平副部长在多次报告中指出:引领文化是大学的第四功能。2006年11月,在巴塞罗那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前总干事长马约尔更是指出:大学的意义在于引导人类的发展而现代的大学却忽视了此项任务。因此,大学教育已从能力构建(capability building)的教育,转向为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就是人类的发展(human development)。人类发展的内涵,其一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二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其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有知识和技术进步,也有文化的传承,从而延续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链的最高端、是学术研究的园地、是社会服务的载体,大学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和社会服务工作,有很多是与研究生教育息息相关的。如知识的创造、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等,其过程往往都是通过研究生教育实现的。同时,研究生教育通过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过程,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创新文明的主要源泉。所以,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要抓手,能够巩固和发展并引领人类发展的创新文明。

导师、研究生和大学构成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创新文明的三个要素。导师是创新活动的引路人,引导研究生走向创新之路。研究生是创新的传承人,他们使创新活动不断传承,并可能产生创新人才的新的源泉。可激发导师与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场所,即创新的环境,就是我们所在的大学,当然也包括部分科研院所。导师、研究生和大学(环境)三者的结合,可认为是协同式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创新活动,就是协同式创新。

在协同式创新中,导师是创新方向的指引者,更多的是把握研究方向。导师与研究生见面伊始,应该给研究生讲清楚若干题目,供研究生选择。导师也是创新能力的塑造者,他们以自己的学识、经验、阅历和洞察力,影响和塑造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还是创新文明的培育者,从事创新研究,发展创新文化。

研究生是创新活动的突击者,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践行创新活动,参与研究的全过程,要求他们在从事研究时全力投入、神情专注。研究生也是创新目标的协作者,特别是在团队式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要以良好的团队意识参与研究活动。研究生还是创新文明的传承者,研究生的创新经历,可以被继承,并可在今后以同样的经历去指导别人。

大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应该是创新资源的调度者、创新制度的设计者、创新文明的维护者。大学在分配创新资源,制订与创新研究有关的规则、学术规范和道德,形成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相关要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在研究生教育中营造创新文明

    以下将从组织结构、创新模式、激励机制、过程控制这四方面阐述在研究生教育中营造创新文明。

1.组织结构

创新研究团队的组织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师队伍的组织模式进行分析。

1)第一种模式,可称之为狮群。该模式中的每个教授均为各自领域内的顶级学者,无人能出其右。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采取这种模式,选择世界范围内顶级的学者,利用“朝圣”学者队伍(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生、实验人员等)形成研究团队。在这种教师队伍的组织模式中,大学主要承担作为“狮子”的教授的费用,因而这种模式具有最佳的投入/产出比。我国尚无形成狮群模式的教师队伍的条件。

2)第二种模式,可称之为狼群。在这种组织模式中的一批教师,均为一流学者,他们带着一批研究生,能迅速跟踪一个新的领域,并以较宽的知识面来覆盖该领域的很多方向。尽管他们还不是“狮子”,但可以很快地占领一个领域,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一个学派,能逐鹿新领域的发展。这其中会有少数学者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顶级学者,因此该模式拥有最佳大师孕育率。我非常期望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研究型大学能够实现狼群型教师队伍的组织结构。

3)第三种模式,可称之为雁群。队伍中有头雁,还有群雁跟随,头雁带领群雁寻找并停留在水草肥美之地。这是一个梯次配备的学者队伍结构,队伍中各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头雁就是学术带头人,还可能是大师。该组织结构往往形成很大的研究团队,以数量抵平均质量的不足。同时还要求学术带头人具有很高的水平,如果学术带头人引导得当,就可以带动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产生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一批高水平研究生(小雁),因此该模式有最佳大师利用率。

4)第四种模式,可称之为羊群。羊群吃草,主要开辟学科中与创新研究程度不高的非主流领域,他们的研究涉及面广,所谓“杂志缝里做文章”,但贡献相对不大。该结构的教师队伍有较好的学科存活度,但因主要从事常规性研究,其教师队伍结构不适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也很难持续维持在高水平。

2.创新模式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以下两类创新模式:

1)个体式创新。该模式主要是师徒相承式的师生关系。个体式创新模式希望弱化环境作用,较少行政干预和制度约束,研究生院、国家和地方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其能发挥的行政作用有限,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活动负有主要责任。这种模式在生师比较低的条件下比较适用。由于师徒相承,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培养出很好的研究生。该模式往往要求精英教育,即导师不多,研究生也很少,资源相对充足,个体式创新的程度取决于导师的质量与研究生的资质,特别是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即所谓“徒弱弱一个,师弱弱一窝”。该模式通常适合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和一个学科的启蒙期,也往往适应进行自由探索科学研究的需要。

2)团队式创新。团队式创新是指在发挥导师个人指导作用之外,还重视团队环境的作用。团队环境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等方面。导师组就是建立在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的团队式培养的一种形式,研究生开题或预答辩,邀请相同或相近学科的导师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既能互相监督,共同把关,又能互相激励、共同促进。

如果兼有师徒相承和团队环境,相当于建立了双层运行机制,既能发挥每个导师、每个研究生的积极性,又能有相对统一的运行环境和质量控制等保证。对团队式创新所订的管理制度,往往以中下的研究生为基准。如果管理得太严,有可能从某种程度上限制最优秀的导师和研究生的个体式创新行为,但同时也可以促进相对较弱的导师和研究生互相监督、互相鞭策,以一种团队的方式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一般而言,管理的目的是缩小培养质量之间的方差,最好的管理应是把“尾巴往回收,而头保持不动”,这样整体培养质量就提高了。

3.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研究生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激励机制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好奇心驱动。研究生纯粹基于个人的好奇心进行创新活动,这种激励适用于精英生源,他们一般无太大的外界压力。过去,英、法、美等国的精英学者最初多是出于名门,他们中有很多是爵士,没有生计顾虑,他们的创新活动基本缘于个人好奇心。

2)事业心驱动。事业成就感影响着个人的目标取向,尤其当导师声望很高时,导师的事业往往影响着研究生的选择,激励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特别是一些短线专业,非常需要人才,事业前程似锦,这样,研究生创新的动机和愿望会更强烈,事业心驱动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3)荣誉感驱动。这种激励机制讲求环境的推力,如果研究生所在的学科处于前沿领域,加上研究生的学科认同感较强,认为该学科首屈一指,那么学科这个环境将会产生强大的推力,激励研究生的创新。因此,名牌学科给予研究生的创新推力会更大。

4)竞争压力驱动。因竞争压力而产生的驱动往往存在于一些长线专业和竞争激烈的学科中。为此研究生必须努力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应对竞争。同时长线专业的导师的研究压力较大,为保证在将来的发展中拥有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导师必须不断自我加压,并不时推动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对研究生而言,在人才济济的学科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要具有非常强烈的竞争意识。

5)经济利益驱动。区别于个人好奇心驱动,经济利益驱动主要适应大众化生源,而非精英生源。作为应对,高校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奖助学金等形式对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进行一定资助和激励。

4.过程控制

研究生创新的过程控制是指对研究生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根据创造性思维的一般过程,研究生创新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创新阶段:即研究生创新的准备期,进入学术前沿、掌握研究方法是研究生面对的两个主要过程。研究生必须对所研究问题的前人成果、经验和教训有所了解,为此要广泛收集资料、交流信息、分析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暑期学校)就是针对这个阶段的。此外,还有中外联合的“三明治式”的合作培养,建设研究生信息资源平台等,都是为了让研究生进入学术前沿,都是过程控制的主要方法。研究生还应掌握研究方法,如分析建模、实验、计算等,才可能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旧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从旧关系中发现新关系,为创新活动做好准备。

2)孕育创新阶段。即研究生创新的酝酿期,这个阶段可能短暂,也可能漫长,与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个阶段,研究生要消化材料,构思假设,“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经过艰苦过程,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为从事原始创新、步进创新、借鉴创新等活动创造条件。为此,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显得十分重要,激励环境涉及多方面内容,目前关于交叉学科的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创新网站等建设,就是这个阶段的过程控制。

3)创新进行阶段。即研究生创新的开展期,经过充分酝酿之后的研究生,创新活动处于高激发状态,思维敏捷、想像丰富、情绪高涨,创新活动的效率很高,容易就研究问题开展激烈讨论,思维经常处于发散状态。此后,研究生创新进入专注思维,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静思,也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开窍,时而天马行空,时而豁然开朗。通常,研究生创新论坛、讨论式课程等形式,就可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进行阶段的顺利进行。

4)后创新阶段。即研究生创新的总结期,通过验证、修正、补充原有设想,完善创新活动的成果。这个阶段是研究生创新成果的演绎、推广、交流期,包括通过跨学科交流等方式进行成果伸张,也是研究生创新成果总结、凝聚、升华期,研究生清晰表达创新活动及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拥有知识产权。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过程控制,是研究生创新成果的表达与评价。

三、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之路的探索


 

在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长达110年的办学历史中,创新一直是浙大的不懈追求。从浙大的校歌、校训到当前浙大研究生教育实践,其间都渗透并记载着浙大师生在创新之路上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

1.创新精神在浙大的传承

浙大校歌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1938年谱写的,用文言文书写,共36句,其中6句与创新有关。“无曰已是,无曰遂真”,体现了对创新的追求。“靡革匪因,靡故匪新”,指创新要尊重历史,这是创新的历史观。“何以新之,开物前民”,想前人所未想,创以前未有之物,这是对创新的定义。70年来,浙大校歌以其鲜明的创新内涵唱响在求是校园。

浙大校训为求是、创新。浙大的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就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竺可桢校长引用《中庸》的话解释“求是”校训,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与研究生创新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校训改为“求是、创新”,钱三强、路甬祥、潘云鹤等校长纷纷倡导创新,使创新传统在求是校园进一步发扬光大。

浙大校歌还有“唯学无际,际于天地”之语,学问无边界。近年来,浙大重视“顶天立地”,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精神。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大学的进程中,浙大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诸领域“顶国内外之天,立浙江之地”,“顶基础学科之天,立应用技术之地”,在我国创新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学校正努力推动底层、中层、顶层的三级创新活力。关于底层创新活力,主要是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热情,鼓励创新研究活动,如制订基于绩效的业绩评估体系,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等;中层创新活力的推动,主要通过创新平台来实现,学校将建设创新研究院、求是高等研究院等平台,从事多学科汇聚的创新性研究,在学院建设创新研究实验室、创新中心等;顶层创新推动,要从学校角度产生较多的标志性成果,萌生新的学术思想,如举办“西湖论坛”等。

2.浙大研究生教育:从培育创新到自主创新

浙大研究生教育于1927年始议,至今已80周年。研究生教育始终践行求是校训,开拓创新,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目前,浙大的研究生教育正经历从培育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1)引入创新轨道的“十个坚持”。培育创新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研究生创新研究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必须制订和贯彻创新制度和规定,研究生院确立的“十个坚持”,就是培育创新的重要内容。这“十个坚持”分别涉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

导师方面:坚持博士生导师上岗培训制度,未经培训的导师不能列入博士生招生目录。坚持导师教书育人,导师的业绩主要根据培养研究生质量的高低决定。

招生方面:坚持按科研工作的需要,按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按学科门类不同分配博士生招生计划;坚持复试的比重大于或等于初试的成绩,强调导师在博士研究生录取中的作用。

培养方面:坚持以科研活动为中心,灵活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时间,根据课题需要安排课程学习;坚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采取多种形式的“三明治式”联合培养模式。坚持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按学科门类制定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方面:坚持博士论文的双盲评审。坚持博士论文答辩后的修改制度。坚持博士学习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抽查制度,通过优化博士学位生论文的研究和管理过程,提升研究生创新成果的质量。

应该说,以上的“十个坚持”是具有培育性、强迫性的措施,它能将部分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习惯不强的导师和研究生送上创新的轨道。

2)形成创新惯性。进入了创新轨道,在创新的激励作用下,形成创新惯性,并由此形成创新成果。我校的研究生培育式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去年,我校在SCI论文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专利的授权数均居国内高校前列,具备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其中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数1600多篇,占全校半数以上,是名符其实的创新主力。当然,我校的科研创新成果还存在一定差距,如相比之下,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数不多,发明专利数不多等。

3)提升创新程度。形成创新惯性后,就需要提升创新程度,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这是浙大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在创新评价标准上,更突出程度性指标,如突出不同学科领域的TOP期刊,注重研究论文的相对影响因子、提高研究性代表作的地位,等等。通过提升创新程度,制订创新成果指标体系,学校将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加大创新自由度。培育创新的目的是研究生的自主创新,为此,加大研究生创新自由度是一个必然选择。学校将建立研究生培养特区,面向卓越研究生及研究生团队,培养特区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评估,滚动建设,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学习、培养环节、培养方式、质量标准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培养要求和内容。培养特区向交叉学科倾斜,鼓励形成开放的、柔性的交叉学科博士生创新团队,努力营造研究生创新的自由空间。

研究生教育是探究创新研究的基地、开发创新技术的产地、建设创新文化的高地、引领创新文明的阵地。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今后一段时期,和谐的、人文的、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将在引领人类发展的创新文明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生动的角色,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总体战略构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5期

       



本文根据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2007313日在2007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