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模式成为联合国FAO 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典型案例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联合国联农组织”, UN FAO)出版政策建议与创新家庭农场专题研究案例专辑,将中国农业大学自2009年以来创新实践的农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科技小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STB)模式,树立为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学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典型案例,向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部门发布。这是继2016年9月,2018年3月包含“科技小院”主题内容的科技和教育成果分别在Nature杂志发表、进入FAO典型案例向全球各国农业部长发布之后,我国农科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案例在全球农科教大家庭中获得的盛誉。


图片1.png


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创新办公室研究与推广处农业培训与推广官员杨普云博士指出:科技人员跟农民脱节、科研跟生产需求脱节和人才培养跟社会需求脱节是限制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子。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独创科技小院模式在农业生产一线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基于小农户的需求开展系统研究创新,在为农业生产一线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研究生,并对当前的农业创新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技术转化和农业推广服务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图片2.png


该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系统描述了科技小院的核心元素、参与主体及开展的主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活动;(2)阐明了科技小院整合多方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农民和合作社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创新机制;(3)揭示了科技小院对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农业技术转化与推广应用以及非洲国家农业发展的启示。


图片3.png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研究生司、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中国科协农技协等有关组织对“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高度重视,中国农业大学带领全国科技小院联盟各培养单位积极推动,全国农业教指委发挥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作用,10多年来,“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得北京市和国家教育成果奖,被写到教育部等七部委文件,收录到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重要文献,近日被写入中办和国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重要文件。据悉,截止到发稿,全国已经有291个科技小院,涉及29个主要作物体系,形成了284项农业生产技术,先后培训了农民28万人次,为农民增产增收、扶贫扶智、脱贫攻坚做出贡献;同时在农业生产一线培养了551名高素质专业硕士研究生,陆续受到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2019年开始,先后招收了40名非洲专硕研究生,以科技小院模式进行培养,探索向非洲国家转移、服务非洲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和做法。该研究报告得到了盖茨基金会、世界银行、中地海外集团等单位的共同资助。


图片4.png

 

网址链接:

PDF URL: http://www.fao.org/3/cb2939en/cb2939en.pdf

Card page: http://www.fao.org/documents/card/en/c/cb2939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