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第三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多边合作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创新——4E+1C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名称:多边合作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创新——4E+1 C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熊思东 曹健 陈雁 陈国强 刘洋
成果完成单位:苏州大学
成果简介:
本成果主要探索并建立了创新型国际化多边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以苏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工程为学科基础,针对全球纺织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了 4E+1C 多边联合培养模式(4 所欧盟高校+中国苏州大学),为博士生培养构建了全球化创新型平台。
1. 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探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外部协作机制。
在国际化平台上开展多边联合人才培养实践,参与项目的学校联合进行全球招生、共同商定研究方向、多方轮转人才培养、综合组织学术评估,建立了新型多边联合研究生培养的外部协作机制。
2)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内部管理机制
深度了解合作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结合苏州大学的特点,以融合与融通原则制定相应的教学和研究的培养计划,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 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选拔流程和规则
适应国际研究生招生的特点建立评价流程和规则,由合作高校共同组建的专家小组对申请者进行评估,由欧盟教育与文化署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进行审核,保证了研究生选拔的客观与公正。
4) 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课程与学分认证机制
结合合作院校开设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和学分设置调整,保证研究生能够达到联合培养的学分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提升。
5)解决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学位授予机制
充分研究了合作院校的学位授予流程、规则和方式,在不降低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的基础上,与合作院校进行研讨和对接,顺利完成了研究生论文审核、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 积极主动、深度融合
在项目执行委员会年会上积极参与讨论,定期走访合作院校,与 4E院校充分沟通,提升苏州大学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 研究生院主导、多方协同
由研究生院主导及协调培养流程,学院和导师对合作院校的课程进行对接,将苏州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学时/学分规则与合作院校进行双向对接。
3) 制定规则、全方位考核
网上发布招生信息和提交申请材料,按研究项目的归属院校组织人员进行初评,对初评录取候选人进行视频面试,采纳综合能力排序制度进行优选,由欧盟教育与文化委员会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批。
4) 课程融合、多方对接
根据项目申报时合作高校参与方设置的国际研究生课程内容,建立统一的课程规划和学分换算制度进行课程对接和学分认定。
5) 坚持标准、学位互认
设定学位授予标准不低于任何一方合作院校标准的底线原则,按照多边共同认可的答辩流程,建立以论文答辩院校主导、合作院校参与、学位互认的共识。
3. 创新点
1) 培养体系创新: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多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框架结构和执行规则。
2) 教学制度创新:通过与国际一流的学校共同制定教学框架,使各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优势能够相互渗透。
3) 协同机制创新:实现了中欧院校协同、校内机构协同、教学科研协同、院校产业协同,有效地开拓与海外院校合作科研的发展空间。
4) 合作模式创新:结合国际合作项目进行研究生培养,以项目执行委员会为核心,与国际院校在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本成果已完成 5 届国际研究生的招生,已经有 6 人完成了所有课程学分的学习,通过论文答辩。合作发表 SCI 论文近 30 篇,国际会议发言 9 人次,举办了“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该项目的科研成果将在多边合作框架内进行产业推广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