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第二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12 简介
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
成果名称:立德树人,系统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育人环境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邱学青 施亚玲 王科 黄国清 张勤远
成果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工作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华南理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从理念、机制、模式、平台多层面系统构建研究生育人环境。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一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认识和理念问题,改变以往重学术和科研,轻德育和人文等现象。二是解决研究生培养育人环境的系统性建设问题,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宏观总体规划和微观“有的放矢”。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构建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注重思想品质的提升、学术志趣的建立、育人平台的拓展、实践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的完善。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
明确“一个目标”: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育人环境。强化“两个机制”:建立研究生激励保障机制和导师育人机制。提出“前引后推”教育管理理念,其中“引”为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引领研究生创新、宣传教师教书育人先进典型;“推”为制定监督保障制度推动研究生全面发展,将德育工作纳入招生资格审核、推动导师发挥育人职责。构建“三种模式”:通过“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科特色”模式统筹协调学校资源,调动学院积极性,发挥学科特色,创新开展各项工作。 搭建“四个平台”:搭建思想引领、学术创新、社会实践、文化建设“四位 一体”育人平台,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育人环境建设落到实处。
3.创新点
内涵创新:阐述了从思想引领、制度规范、人文关怀、文化氛围等方面着力构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环境,丰富育人环境的新内涵。机制创新:通过“前引后推”,在研究生和导师两个层面加强服务和管理,将研究生激励保障机制与导师联动育人机制结合起来,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模式创新:从“学校、学院、学科”三个层次构建育人模式,各部门多层面有效统筹协调,形成学校搭台、学院唱戏、学生全面参与的育人新格局。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才培养氛围:2010 年项目培育以来,涌现一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个人和卓越团队,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广东青年五四奖集体”等荣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突出:2010-2014 年,研究生发表SCI 论文共计4194 篇,5 年增长204.1%,参与专利3537 项,5 年增长183.5%,5 篇研究生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共3名研究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0 年至今,研究生共33 人次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Cell 及其子刊发表30 篇论文,其中2010 级博士生何志才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 发表论文2 篇,成果入选2012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3 年2 篇论文获“全国优博”、5篇论文获“全国优博提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幅提升:2015 年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类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较2010 年增长150%,曾获首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一等奖等荣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到校交流,得到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