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第二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11 简介
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
成果名称:基于“三维-双平台”的油气地质领域高层次人才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曾溅辉 王贵文 柳广弟 刘洋 岳大力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解决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本科阶段教育中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知识结构缺陷,不能完全适应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发展需求的问题。
(2)解决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尤其是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实践之间实践能力培养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与行业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3)解决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从业工程素养欠缺,致使学生毕业进入行业后适应周期过长、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针对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本科阶段地质与地球物理分离的情况,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的交叉和融合,建立了一级学科为口径的油气地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体系。(2)投入3800 万元建设了集野外地质、实体和数字岩心、地质分析测试、测井资料解释和地震资料解释等“五位一体”的研究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3)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首创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并结合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和欧洲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EAGE)举办的设计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构建了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形成了一支院士、长江学者、973 首席和企业资深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教研队伍,将优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4)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技术研发型和技术应用型两类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27 个,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0.75 年的校内学习后进入校外实践基地,依托专门的技术岗位、明确的生产或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为期1.5 年的专业实践。(5)通过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油气地质通识课程体系、开展石油文化和工程伦理教育,通过设计大赛和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开展团队合作与进入校外实践基地1.5 年的岗前培训和短期“顶岗”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3.创新点
(1)建立了“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相互作用的“三维-双平台”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解决了新时期油气地质领域高层次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什么”的问题。
(2)首创了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系统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把野外地质剖面、油田岩心库和油田工作站搬到了学校实验室”,解决了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实训之间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
(3)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个核心、两类基地、三段培养和四级递进”的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解决了新时期油气地质领域高层次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怎么培养”的问题。
(4)构建了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工程素养培养体系,解决了学生毕业进入行业后水土不服或适应周期过长、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该成果引领了油气地质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与实践的理念和途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已推广到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在国内相关院校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教育部网站和教育部简报予以报道。北京工程师学院和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先后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 人次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2012 年在全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试点验收中获得优秀,2015 年获批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近5 年平均就业率达97.2%,研究生在国际油气地质领域主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三名,首创的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已成为国际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要赛事,得到了SEG 协会等国内外机构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