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第二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4 简介

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

 

成果名称:基于 ARE 模式的博士生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王家平 叶恭银 沈杰 刘多 葛盈辉

成果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成果简介:

整体推进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构建了学习Academics)、研究(Research)、交流(Exchange)三位一体的“ARE”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博士生的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

(一)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博士生英语基本水平尚可,但专业英语水平欠强,制约了其国际交流与科研创新。

2、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原创性不足,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尚有差距,有待有效缩短。

3、博士生国际交流能力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态势尚不完全适应,有待切实提高。

(二)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改革课程,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开设全英文的海外教师主导的共享性专业大类课程和整建制专业模块课程,夯实博士生专业英语基础。

2、联合培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凝聚国家、学校、院系、导师和社会等资助力量,稳定支持博士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着力提升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搭建平台,提高国际交流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创建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平台,搭建博士生与国际名师的交流桥梁,提高博士生国际交流与展示能力。

4、优化师资,支撑国际化培养:遵循国际和国内协同、本土教师国际化和引进教师本土化双向融合原则,培养和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为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三)创新点

1、建成了一批“共享性”和“整建制”全英文课程:建成了海外教师主导的共享性全英文专业大类课程60 门,及涵盖20 个学科点的整建制全英文专业模块课程140 门;构建了课程网络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及资源共享与辐射。

2、建立了基于“ARE模式的博士生国际化培养的长效机制: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制订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三个一流、三个会议、三个过程、一个平台),促成了全方位博士生国际化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

3、构建了支撑基于“ARE模式的博士生国际化培养的资助体系:确立了着眼高端、立足本土的海内外互动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国家、学校、院系、导师和社会等专项基金,形成了一套资助力度强、资助面广的涵盖课程建设、联合培养、国际交流资助内容的博士生国际化培养资助体系。

(四)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国际交流规模和质量逐年提高:博士生对外交流规模逐年递增,出国交流比例从2007 年的30%增加到2015 年的61%2015 3 个月以上交流比例达26%

2、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表SCI 论文数及影响因子逐年攀升,论文数由2008 年的3689 篇增加到2014 年的5349 篇,平均影响因子由2008 年的1.82 提升至2014 年的3.09。近五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Nature Science 上发表论文8 篇,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2 篇。

3、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持续增长:与帝国理工合作等高水平合作项目持续推进。截至2015 年底已实施或签署170 余项国际(境外)合作协议,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40 项。

4、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师资队伍中海外博士学位比例由十一五11.6%提高到十二五20.1%,具有1 年及以上海外经历比例达53.8%,外籍教师68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