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一等奖6 简介

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一等奖

成果名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丁雪梅,甄 良,赵学增,沈 毅,宋 平

成果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

1.  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硕士生的培养体系,解决了单一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高水平人才需求的问题,同时拓宽了研究生就业渠道。

  (2)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及就业规划,通过分类培养“因需施教”,增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解决了以往很多学生被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3)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开展特色培养,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了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单一培养模式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问题。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按照学术型、应用型两种类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论文要求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学和培养工作的针对性,解决单一模式培养难以开展按需培养、难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难题。

  (2)对应用型研究生,通过设立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类课程、增加大量实验课程、结合科研平台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建立专门的学位论文标准等措施,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术型研究生,通过加强基础理论及前沿科学课程、与国外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主干课程、建设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设立创新研究课等措施,强化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  创新点

  (1)主动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学生个人发展和就业环境相结合,突破了多年来硕士生单一模式培养的思维及实践定势,于2006年提出了硕士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并于2007年率先在哈工大开展硕士生按学术型和应用型进行分类培养的实践。

  (2)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构架,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学位论文标准、质量评价等方面为分类培养打下了基础。

  (3)创建了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在全校工科和经管学科全面实施,覆盖的学生已达23000多人。

  (4)提出并实施了“与国外学者共建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新措施。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学到国外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及思维方法,对加强学术型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创新精神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提出并实施了“应用型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的新做法。针对目前企业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的现实情况,依托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建立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显著加强了对应用型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哈工大的硕士生分类培养模式已经在23000多名硕士生中实施,已培养毕业生15000多人,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对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抽查结果显示,学术型论文获得优秀和良好的比例为95.4%;应用型论文获得优秀和良好的比例93%,其中来自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评价优良率达到97.6%;98%的用人单位认为哈工大实施分类培养后的毕业生更符合实际需求。

  (2)在2011年,哈工大全日制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生的比例就达到了1:1,提前实现了教育部硕士层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目标,培养类型、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更加协调。哈工大的分类培养改革工作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8项,共发表论文22篇,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6项。

  (3)哈工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20多所高校来校调研相关工作,并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改革工作在其他高校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关于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做法等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相关成果在人民网、工业与信息化部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多次报道,并作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的核心内容广泛推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