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一等奖3 简介

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一等奖

成果名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生命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 施一公,饶毅,王晓东

成果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成果简介:

一、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携手,共同积极探索协同培养博士生的创新举措,充分聚集和利用各方在教学、师资和科研方面的优势资源,以提高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博士生,建立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以下简称PTN项目),自2010年开始招生培养。

二、改革目标

PTN项目旨在通过整合三家单位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探索新型、与国际接轨的博士生招生和培养机制,培养一流生命科学工作者,同时也促进三家单位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层次交流合作。

三、创新措施及实践

PTN项目从培养机制探索、培养过程创新两方面实施改革探索。对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促成联合培养各方在协同培养中充分发挥各自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新培养过程,充分利用协同育人优势优化培养模式,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一)培养机制创新方面,建立顺畅的协作沟通机制

1.通过项目委员会,为三家单位合力培养提供了顺畅的制度保障。

2009年10月得到教育部对改革试点项目的批准支持后,三家单位即成立了PTN项目委员会,由三家单位的负责人:施一公(清华),饶毅(北大)和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任PTN联合项目委员会的顾问组。通过项目委员会共同制订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授予的有关要求。

2成立专门的PTN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及与学生沟通。

聘请专职秘书一人和分别来自清华和北大的兼职教务人员各一名。项目办公室在PTN项目委员会指导下,负责项目的各种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协调三家单位之间的有关项目事务的各种安排以及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3.实行导师负责制,三家单位择导无障碍

项目中的学生不论学籍归属,论文工作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博士生论文指导小组协助及监督。导师确定由师生双向选择。由于导师数目远超过每一年级的学生数目且每个导师每年限招1名学生,学生在选择导师上具有选择面广和自由度高的特点。

(二)培养过程创新方面,优化培养模式,保障培养质量

1.以重基础知识和科研潜力,探索招生方式改革

PTN项目采用全新的招生流程和机制,招生程序按照申请、初审、面试流程进行。项目招生委员会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和遴选,择优进行面试考核。面试小组由5~7名来自三家单位的教授组成,重点考核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术研究潜能,根据面试成绩择优录取。

2.高度重视博士生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基础性、前沿性、宽广性的课程模块

PTN项目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设计新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分层次、模块化的设置特点,既覆盖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引入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必修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层次的三类课程,第一类为专业基础课,第二类为研究进展课,第三类为专题讨论课。每类课程采用模块设置。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选修通过其中一定数量的模块即可获得该类课程的学分。讨论进展课是在基础课内容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过去两年PTN项目课程委员会又进一步优化模块组合,形成每一组包含3-4个模块的系列主题,完成从模块(module)向主题系列(track)的转变,尽力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3.创建实验室轮转制度,使学生广泛接触学科前沿,择导时促成师生双向选择

实验室轮转制度是PTN项目不同于各家单位单独培养研究生的一大特色。轮转环节重在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实践训练过程,通过轮转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训练科研方法,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博士生成长为研究工作者至关重要。

4.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中期分流,宽进严出

    为保障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需要完善淘汰和退出机制。PTN项目高度重视培养过程管理,加强中期考核的力度和要求,并制订了分流机制,及时淘汰不适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遴选出学业潜质优秀并潜心科研的学子。

三、创新成效及影响

1.获得学生、导师双方好评,调动双方积极性

参加项目的学生普遍反映,最大的收获是受益于PTN项目开设的课程。课程选择质量高且选择自由度大。实验室轮转制度使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具体的实验室技术,拓展研究视野及思路。PTN项目打破传统的“以导师为主体,学生相对被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尽力做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选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

2.得到校内外多方关注,吸引优质生源

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来自校内外的广泛关注。项目收到的申请人数逐年攀升。

3.促成了三家单位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层次合作

项目协同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促成了三家单位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轮转加强了导师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彼此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契机。更多单位内部及单位间合作发表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4. 学生培养初见成效

以毕业生为例,项目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生今年9月进入第五学年,目前仅有的4名毕业生共发表了11篇优秀论文,其中世界顶级杂志Nature 2篇,Science 1篇。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生邓东仅用3年半时间就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从在读学生看,截止20149月,PTN项目学生作为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已发表高水平论文约26篇,其中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杂志上的论文6篇。

5.为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的创新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项目的设想及开办一直得到教育部的鼓励、指导和支持。对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创新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摸索中不断解决问题,积累了一些经验。项目于2012年入选教育部征集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创新案例,该案例集已出版并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