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委员会

2014年工作总结

评估委员会2014年工作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两个着力点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针,统筹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4年,评估委员会积极跟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步伐,紧密围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在国务院学位办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领导下,在全体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会员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评估委员会2014年重点工作计划,完成了新一届委员的换届选举工作、成功举办全国第十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完成总会交办的第四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等工作。通过组织会员单位开展研究、交流等相关工作,加强了各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切磋与协作,切实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完成第五届委员换届工作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管理条例,评估委员会于2014年开展了新一届委员的换届选举工作

根据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程序和以往换届选举经验,本着兼顾地区、院校类型的基本原则,通过第四届委员推荐、全体会员单位投票、委员单位推选等程序产生新一届委员单位37家,委员39名。匡镜明同志当选为第五届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甘晖、宋晓平、丁雪梅、张淑林、严纯华、王洪歧同志为副主任委员,林梦泉同志当选秘书长。

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设直接关系到评估委员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此次换届选举工作在第四届基础上增加了省级管理部门和空白省份的委员单位,并考虑学校类别均衡,进一步优化了委员单位的地区布局和单位类别,使评估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成功举办全国第十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

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充分发挥学会作用,2014年,评估委员会积极引导组织会员开展有关学术研究工作,以战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围绕“新形势下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研究与实践”主题,于10月16-17日成功召开了“全国第十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

多年来,评估学术会议以务实的会风、精心地组织,赢得了战线同志的广泛好评,使得学术会议受到广大战线单位的积极参与。本年度会议在严格控制会员单位参与人数的情况下仍创历史参会人数之最,会议报名人数近800人,充分体现战线对于会议主题和会议组织的认可,进一步扩大了评估委员会的战线影响力。

会议在宏观、微观,理论、实践两个层次和维度上围绕“学位点合格性评估、选优性评估等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合格评估体制下学位点自我评估机制研究”、“学位点自我评估的体系与方案研究”、“学位点自我评估的组织与实施研究”、“学位点质量信息常态监测方法研究”、“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机构自我评估案例探究”六个方面通过特约报告和分论坛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同时,围绕会议的六个主题,事先进行了论文征集工作,得到广大战线同志的积极参与,共有67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17篇评为会议优秀论文。

通过学术平台的搭建和深入的报告交流,分享经验,解答疑惑,对各高校下一步开展自我评估工作给与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与会代表们对此次会议报告内容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报告解答了前期工作遇到的困惑,明确了工作目标,对下一步高校内部开展自我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服务总会,积极做好“学会优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等通讯评议相关工作

激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鼓励相关学科研究生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评估委员会组织开展第四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评估委员会精心准备,周密筹备,经单位推荐、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学会评估委员会审议推荐、学会学术委员会审定等程序,从18篇参评论文中初审出的8篇学位论文进行复审,最终评选出3篇博士学位论文为2013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会优博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共有11篇论文入选。总结这几届的评选工作,突出的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由原先的学会主动联系作者参评到现在的单位主动推荐参与评选;二是申请参评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三是参评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从这三个转变可以看出:广大战线单位越来越重视这个评选;相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今后成立“研究生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总体来说,学会优博工作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9月底,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承担“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的通讯评议阶段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制定出详细的通选评议评选方案。并针对专家遴选方案、评选指标体系、评选规则等方案内容多次征求总会和专家意见,得到认可后正式实施通讯评议工作。通过对材料的接受、分组,分阶段进行评议的方式,有序的完成总会交予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