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再造:基于硕士学制改革深层转换的思考

流程再造:基于硕士学制改革深层转换的思考

刘亚敏  胡甲刚

 

摘要: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参照,提出顺应硕士两年制改革的新要求,应重塑培养目标,实现从单一的学术性人才培养到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的转换;优化课程设置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的集约化、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训练的强化;重树质量观念,以多元质量观取代单一的学术性质量观。

关键词:流程再造, 硕士教育, 学制改革, 应用性人才

作者简介:刘亚敏,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武汉430072;胡甲刚,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副主任,法学博士,武汉430072。

 

硕士学制“三”改“二”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一个聚讼甚多、争议不断的热门话题,赞成者旗帜鲜明,反对者据理力争,更加上媒体对所谓“大硕”与“小硕”、规模与质量之争的介入和推波助澜,使硕士学制改革一时间备受质疑。个别高校在推行硕士两年制改革后又宣布恢复三年制,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下,如何正确认识硕士学制改革?以及硕士学制改革如何推进与完善?都成为关涉硕士学制改革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在笔者看来,硕士学制改革确有必要,不仅因为它顺应世界潮流,更因为它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契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硕士学制改革绝不是表面上简单的年限缩短,而涉及到硕士生培养模式从观念、制度到核心流程的深层变革。此前硕士学制改革之所以备受指责,除了因为很多人的观念尚未转变和相应制度尚未配套外,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未能根据根据硕士学制改革的新要求对原有硕士生培养的核心流程进行适切性、根本性的再造,仍在原有的模式下惯性运转,由此随时间缩短接踵而至的质量下降在所难免。在工业生产中,业务流程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组织绩效和培育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国际化的服务业新战场上,流程又一次成为关键的武器。”[1]因此,不断改进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最优化就成为企业不懈的追求。“流程再造”(Process Re-engineering)亦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新兴管理理论,“它的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组织经营的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方面的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跃进”[2]。“流程再造”理论不仅在企业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政府和非政府的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展现了独有的魅力,对研究生培养流程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亦有可资借鉴之处。基于此,本文拟以“流程再造”的理论要点为参照对我国硕士学制改革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对学制改革后硕士培养的核心流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以期为实现硕士学制改革的深层转换和绩效改进提供一种思维路径。

一、以顾客为导向:培养目标的重塑

组织目标的调整和确立是流程再造的前提,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组织目标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在设计流程之前,必须搞清楚它的目的,即需要的产出结果。组织必须变成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必须决定以什么作为同对手竞争的基础。”[3]而组织目标的调整和确立,不仅与环境变革、竞争压力、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关,更主要地取决于顾客需求的变化。失去了顾客,任何组织都无以立身,更难以发展。由此,组织目标的调整和确立,以及随之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必须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高顾客对组织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当前,大学已从社会边缘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同样适用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活动。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研究生培养流程的起始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定位、规格和去向。确定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更要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毕业研究生是大学的高端“产品”,其质量最终要到经济与社会的各条战线上去检验。当一所大学的毕业研究生出现结构性就业失衡、就业率低、就业不理想或者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状况时,就应该考虑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转换研究生培养模式了。就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而言,顾客主要是用人单位,“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要求大学应根据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规格的需求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定向。

硕士学制改革的深层动因在于“顾客”需求的变化,培养目标的转换和重塑在相对大程度上体现了“以顾客为导向”的理念。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和博士生教育发展迟滞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硕士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承担起为高校培养师资和为科研单位输送科学研究人员的重任,由此形成了硕士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单一目标的定位。硕士教育的这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历史合理性,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硕士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博士教育的增长,以及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对师资和研究人员的素质和学历提出了更高要求,博士教育担当起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而硕士教育原有的以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单一目标的历史使命逐渐走向尽头。与此同时,为适应以知识和技术为关键要素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这种特点和趋势在近几年硕士毕业生去向上反映的尤为明显,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每年大约75%左右的硕士生毕业后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工作,10%左右的硕士生考取博士,15%左右到高校或研究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硕士生毕业后到高校或研究部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比例将会越来越小[4]。硕士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分布比例在教育部直属大学中是普遍现象,地方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还要高于教育部直属大学。同时,硕士生就业率高且就业质量好的学科专业集中于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如机械设计与制造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信息与电子类、市场营销、管理类、建筑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由此可见,一方面单一的学术型培养目标与硕士生就业的主渠道和多样化产生了重大偏差,另一方面在我国人力资源总量中,高层次、创新性、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作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要支柱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强化“以顾客为导向”的观念,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及时根据高层次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调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从事原创性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人才应当更多地集中在博士层次进行培养和训练,……淡化硕士学位的独立性;硕士层次则集中资源发展社会急需的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5]当前,人才需求市场发出的强烈信号表明:我国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发生重大转换——从单一的学术型向以应用型为主兼及学术型的目标转换。硕士两年制改革的根本用意在于促进硕士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加大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优化过程、缩短周期,扩大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供给总量,提高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国际通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要求的硕士生培养体系。学制改革后的硕士教育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二是为博士阶段输送具有研究潜质的优秀生源,其中,培养应用性人才是硕士教育的第一要务。

二、增值活动集约化:课程与教学的重组

为了实现新的组织目标,必须对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化改造或全新设计。“市场需求和向市场提供服务的流程之间‘匹配’的重要性胜过一切。”[6]流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可分为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增值活动是直接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和增加顾客价值的活动,非增值活动是与组织目标联系不够紧密、不直接促进顾客价值增值的活动。如何增值活动更好、更省、更快,同时精简非增值活动是流程再造的中心任务。“所有组织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它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某种方式为顾客‘增加价值’。重新设计现有流程的重点就是消除非增值活动和调整核心增值活动,其基本规律可以概括ESIA为代表的四个词:清除(eliminate);简化(simply);整合(integrate);自动化(automate)”[7]流程再造理论的这一核心内涵对硕士学制改革后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学过程的重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及其教学来实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两年制改革后,新的硕士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教学时间的缩短,必然要求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全方位调整,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参照,硕士两年制的课程及教学的调整和优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课程设置。两年制硕士的课程设置必须围绕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向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精选课程,增加学科通开课(含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整合学科主干课,减少专业方向课,尽可能在一学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众所周知,在原有的三年制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过多,课程教学的含金量不高一直是个顽疾。“在设计新流程时,组织应尽量保证增值活动以最高效率方式开展,而非增值活动则应控制到最少。”[8]课程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两年制改革对硕士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绝不能沿用原有的三年制学术型课程体系,必须花大力气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压缩、减少一些与硕士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个人发展方向和就业竞争力培育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及其学时,“清除非增值内容”,提高所设课程的融通性、包容度和含金量。在确保必修课精简优化的前提下,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选修学分,让硕士生能够根据个人发展定向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对选修课的开设同样应加强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选修课程应主要是学科前沿性课程、学科交叉性课程、方法性课程、技术性课程等。另外,培养方案的柔性化和个性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两年制的硕士培养方案不应只是一个僵化模式,“铁板一块”,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生可选择和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模块,让他们真正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通过课程的精简、整合和优化,实现课程的集约化及其与培养目标的紧密对接。

2)转变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的规整是一项前提性工作,而课程教学的组织及方式方法的转变则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三年制的硕士培养框架下,基本上是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主讲,教学组织不够紧凑,教学内容比较随意,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式的“满堂灌”。推行两年制改革后,适应硕士课程集约化的新需要,一门课程的教学将不能由一个教师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从头讲到尾,而应通过课程招标的方式,推行由多位学有专长的教师分专题共同主讲的“拼盘式”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每位教师将本专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个人的研究精华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尽量压缩描述性的知识教学,教材或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应主要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以自学方式完成。在教学方法上,主讲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研究性教学,灵活运用讲授法、研讨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双方的密切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充教学信息量,任课教师还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运用课件、网络、投影仪、语音设备等辅助教学,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更便捷的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解疑释惑。

3)强化实践训练。实践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技能、增进社会阅历的重要方式。学制改革后的硕士教育定位于为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更应该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形式和渠道,搭建更广阔、更通畅的实践平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一方面,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是研究生实践训练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导师招生与科研课题、科研经费直接挂钩,强化了科学研究、知识与技术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硕士生有更多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生以个体或团体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开展社会调查或实验研究,灵活运用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科研的实战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激情,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硕士生的实践训练还可通过打造校企(学校和企业)、校政(学校和政府)、校研(学校和科研单位)等联合培养平台的方式进行。学校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主动与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践基地。不仅要邀请各行各业有一定学术背景、技术能力或管理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讲学、担任兼职导师,指导硕士生培养,而且要组织和选派硕士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学习、调查研究或参与科技开发、课题研究,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磨炼技能、开阔眼界、提升素质。

三、关注与理解新流程:质量观念的重树

流程再造是组织应对内外在压力、获取竞争主动权而采取的一项以业务流程系统化设计为焦点的变革措施。然而,纸面上的流程再造与现实中新流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回事。组织天然地倾向于保守,流程再造必然会碰到各方面阻力。在推进和实施新流程时,获取管理层坚定不移的支持,开展必要的沟通和培训,转变旧有观念乃至偏见,真正关注、理解和认同新流程,引导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营造有利于变革的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对新流程进行评价时,要着眼于组织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建立与组织新目标相符的质量观念和评价指标体系,而不能以老流程的老眼光、老观念来审视和评判新流程。“应该对新流程而不是对老流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后者仅仅是一个起点。”[9]这对于硕士学制改革的推行颇具启发意义。

与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相适应,学制改革后的硕士教育在毕业要求和质量标准都会发生重大转变。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将不再作为毕业的强制性要求,学位论文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除了学术性论文外,研究综述、专业设计、调查报告、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实践感受、读书心得等都可以替代形式(有些欧美国家的大学甚至不要求写硕士论文)。对硕士质量的评价,不能以学术性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应取而代之以多元的质量观和与之对应的多元评价体系,对少数继续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硕士无疑应坚持以科研能力、学术创新、理论创新为主要衡量标准,但对大多数应用型硕士而言,则应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开发能力、应变能力、开拓精神和综合素质等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然而,相对于硕士学制的改革,质量观的转变和重树具有滞后性。三年制培养的历史惯性和学术性评判标准在导师的头脑和社会大众的认识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很难在短时间内清除。近年社会各界对硕士两年制质疑和批评的主要指向就是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降低了,发表的论文少了,学位论文的水平下降了,这些指责并非空穴来风,但无一例外都是以静止的眼光、单一的学术性标准来看待和衡量变革时代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不管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我国高层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固守原有的质量标准都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合时宜的。但是突破硕士培养的固有观念和模式,改造硕士培养的原有流程,树立新的质量观,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硕士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相关职能部门和培养单位负责人必须深刻理解、高度关注并坚定不移地支持这项改革,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动员和沟通,使广大导师、硕士生、社会各界真正理解改革背后的深层动因,获取他们对新目标和新流程的认同和支持,形成共同愿景,变阻力为动力,集分力为合力,对改革走向深入和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组织对绩效改善的渴求,流程再造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没有终点,它“必须以持续改进作为目标,使得随着时间发展交替的跃进和渐进改进成为正常模式。……新流程的设计并不是问题的终结,它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10]硕士学制改革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新的培养流程的设计和实施不可能尽善尽美,也未必能如期达到理想的预设目标,因此必须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予以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2] [3] [6] [7] [8] [9] [10] []J·佩帕德,P·罗兰.高俊山译.业务流程再造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2.

[4] 刘大椿等.积极稳妥地推进研究生学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59):13.

[5]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5.

[11] 周叶中.多样化需求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12] 许为民等.硕士生学制的国际比较与改革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

[13] 方展画等.硕士研究生学制国际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14] 别敦荣,陈亚玲.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及其改革[J].教育研究,200511.

[15] 任兵.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看两年制硕士生的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

[1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 梅绍祖,[]James T. C.Teng.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8] 王亚杰.质量致胜:学位质量集成创新的思考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流程再造:基于硕士学制改革深层转换的思考

英文标题:

Process Re-engineeringThoughts Based on the Reform of Master Educational System Deep Transition

 

通信地址: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亚敏   邮政编码:430072

联系电话:027-68774776  15927594644    电子邮件huliuya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