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下上海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中,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百花园中破土而出。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发展步伐;高等学校推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接受教育,施展才华,培养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扩大了就业机会。因此,这一制度从创建开始,就受到企业、高校和广大研究生的欢迎,受到政府、社会和研究生教育学界的关注。

一、科教兴市,研究生教育发展,催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1.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科教兴市战略决策的需要

上海市是我国科技、金融、贸易中心,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正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速度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决策,以不断提升上海市的国际竞争能力。据专家分析,提高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需要在基础研究、科学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研究及产业化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而其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推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围绕上海的支柱产业,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一流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建设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培养协作单位。作为上海市科技兴市、人才强市的重大决策中的措施之一,市教委领导通过调研和缜密规划,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力争5年内要建成若干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数十个研究生培养协作单位,“十一五”期间达到可容纳合作培养研究生2-3万人的规模。以科教兴市重大项目为载体,以研发任务带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从而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又更多地培养了高层次人才。

2.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上海的研究生教育以3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而高校的教育资源,包括导师人数、科研经费、教学资源等难以完全适应在校研究人生的逐年递增。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等学校不得不向社会寻求办学资源和导师力量,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首当其冲成为高校的合作伙伴。企业出钱、出师资、出科研实践基地,与高校一起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样的合作,反过来又促进了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更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进而又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是高等学校为地方建设和区域经济服务的需要。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在走着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研究生教育更要顺应这一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主要职能,这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而研究生教育是发挥高校三项职能的最好结合点。

上海已进入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和谐发展的快车道,上海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城市,成为我国科技、金融、对外贸易中心,就需要有一流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一流的人才资源。作为地处上海的高等学校,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这些高校直接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同时,在融入上海一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改革与创新,也推动了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

正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张伟江所说: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支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无疑是高校实践“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改革举措。上海市科技局党委书记李宣海说: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把高校的人才优势转移到企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支撑。他要求企业、高校和社会各界要增强共识,形成合力,在需求中共赢,在聚焦上寻找突破。

二、形成合力,探索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1.    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

为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互动,上海市教委提出建立“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简称“基地”),在市级层面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的设想,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003年12月,上海市教委对高校、研究所、企业协同式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行可行性研究开始,到2005年12月27日举行“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授牌仪式,上海首创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是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诞生的,政府各部门达成了共识,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由政府搭建的舞台,让研究生从高校的“象牙塔”走向了科技、经济建设“主战场”。

2.    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参与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领导对建立“基地”、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契机,积极、慎重、稳步推进,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1)以联合培养为契机,建立校企长期的科研合作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和高校科研工作的合作与交流,而且给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师资、资金和科研场所;(2)着手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根据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制订新的培养方案,建立由“基地”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的双导师制,结合企业的科研任务和开发项目为研究生选定科研课题,学生在高校完成课程学习后,论文工作在“基地”或协作单位开展;(3)建立规章,对研究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关高校对“基地”资质的认定、企业导师任职的条件、研究生论文工作的要求、学生管理等,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多层次培养高层人才;(5)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至今,已有上海电气、宝钢、石化、文广集团、上海纺织控股等1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与相关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这些单位对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在领导层形成共识,极为重视,一般都成立了协调管理部门,有分管领导直接负责,企业的主要职责是:(1)根据市和高校规定的条件,提出建设“基地”的申请;(2)向合作高校推荐申请导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3)为合作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实习和实验场所,提供课题研究的经费和条件;(4)组织高级技术人员进高校接受导师培训和参加研究生的课程教学;(5)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创业基金、创业奖学金,提供助学岗位,做好学生管理和工作、生活安排等。

3.    措施得力,政策保障

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运作中,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保驾护航,使其得以顺利开展。

4.    探索机制,及时总结,正确引导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一项系统创新工程,在政府多部门主导下,高校和企业在实施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在运作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对“基地”标准和导师条件进行资质认定,建立滚动、淘汰机制;建立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兼职、双向流动制度,建立了上海市高级人才资源共享的机制;采用协调会、讨论会、下基层调研等方式,建立起政府部门为主导、高校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决策机制;高等学校与协作企业或科研院所各司其责、互通信息、协调解决问题的协作机制;研究生面向社会,根据社会需要选修课程、选定课题,建立双导师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机制;统筹、运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体制建立的长效机制构建,等等。

体制和机制是保证措施、政策落实的关键,在探索机制的同时,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主管部门注意及时总结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虽然上海市通过产学研培养的研究生尚未成批产出,但这一培养模式受到学生欢迎。同学们反映,这一培养方式,最主要的特点是给研究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他们在高校完成课程学习后,就来到生产第一线,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及时了解研究领域的技术动向,了解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流程,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在工作中培养了他们务实的工作作风、团队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企业更深入的了解,也为研究生扩大了毕业时的就业渠道。

三、不断创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还需在探索中前进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的新课题,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作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主体??高等学校,更应重视研究,理性对待,保证质量,办出特色。

1.    对这项改革的战略意义的认识有待提升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发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号召。这次大会新的重要精神,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徐冠华部长作为大会发言代表之一,他指出,以企业为核心共同实施国家计划,共建技术开发基地。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高等学校必须进行科研体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上海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也必须提升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高度去认识,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使所培养出的研究生成为一支强大的创新生力军。

2.    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的合作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该项工作的向前推进和全国科技大会会议精神的贯彻实施,信息沟通机制、合作科研机制、管理决策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等均需进一步完善,而且要合作双方形成共识,付诸实践。

3.    合作内涵有待充实

产学研合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例如科研项目的合作攻关、人才的双向流动、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组建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都可以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条纽带带动起来,应该牵住这一“牛鼻子”,带动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格局。

4.    合作层次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数合作还处于试探性阶段,紧密的、战略意义上的伙伴关系尚未完全成型,影响了合作层次的提高。合作双方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

5.    人才培养质量和“基地”资质的评价有待创新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否具有生命力,一是要看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二是要看所建立“基地”的水平。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的因素很多,除了通常大家重视的课程学习和论文水平外,还与单位学术氛围和整个校园文化的熏陶等有关。如何建立一套适合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评估标准?在对“基地”资质认定的条件中,除了硬件条件外,如何增加一些软性指标也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因为企业势必是生产单位,与高校相比,缺少应有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对这一不利因素,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逐步加以解决,这对提高企业的学术水平和声誉都是有好处的。

6.    知识产权的归属有待研究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研究生必定会参加企业产品的研发工作,有的产品研发带有保密性,有的重大研发成果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因此,公司有必要按规定与研究生签署保密协议,其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也亟待研究,不能等问题出来了束手无策。

7.    科学规则,理性对待,避免一哄而起

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最忌讳大起大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有了良好的开端,今后的工作,合作双方要在市政府统一的领导下,以积极、科学的态度推进,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解决思想、大胆创新上,要建章立制、深化管理改革、保证培养质量,以保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可待续发展。

 

(摘编自《上海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