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励学生发挥创新潜能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励学生发挥创新潜能

 

董玲玲  张泳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876)

 

摘要:本文根据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诸多要素进行了理性的梳理与分析。文中有针对性、多角度地分析阐述了高校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素和方法。强调推进教育改革、完善培养模式、加强工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模式向多样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论文的最后就北京邮电大学目前在开创研究生创新教育工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字:研究生 培养模式 改革 创新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面对近年来不断扩大的研究生队伍,如何深入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改革、激发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是近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    教育创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是获取基本信息的阶段,是达到“科研能力”和“创新性成果”的基础。所以工科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尤其是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上应强调基础类课程特别是数学类基础课程的加强;同时数学史类的课程,为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拓宽视野、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分析问题起到了良好的向导作用。

2、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的能力结构的构成。此外规范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研究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理解及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制定科学、合理、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应在充分了解、调研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应各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的基础上,回顾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历史,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并结合学校内部学科的特点及分布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前本学科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工科研究生还应适度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如应避免后续博士后培养的脱节问题。在课程安排上应做到整体优化,层次分明,课程共享、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我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管理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硕士、博士的所有课程对全校的各学科的研究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

3、推进培养模式向多样化发展

1)导师组全面指导研究生

我校目前研究生培养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或研究中心协同配合导师共同指导的指导体制,此体制给予了学生更加宽泛的指导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学术思想,有益于学生思想向协调性、全面性发展。同时我校允许高水平的导师跨学科招收研究生,这更加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导师及学生学术思想的融合与完整,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2)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

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在导师加强指导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刻苦自学的精神,自行查阅有关资料,自己动手建立技术方法并进行实验,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将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结合起来,使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分析的能力、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培养研究生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的目的。

3)注重学科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学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成功地进行创新性的研究。知识面宽、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的课题,将更有易于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培养创新思维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即是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同时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总之,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倡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国际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1、创造轻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严谨的科研氛围

实施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同时鼓励和激发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营造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氛围。就科研指导而言,要逐步加强科研创新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就科研管理而言,要切实加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奖励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研究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从而树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创新氛围。此外不断为研究生提供参加重要课题研究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独立自由研究,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全面、宽松的创新环境。

2、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积极推进创新教育进程

我校在营造创新学术氛围上的主要做法有1导师组定期召开学生学术讨论会,由参与课题的学生对课题的科研思路、实施方案、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并等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和讨论,导师组根据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的实施方案更加严密和切实可行。此种做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严谨性、全面性和创新性2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我校设立了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国际会议投稿,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同时让世界关注我校的学科发展成效3、向学生提供较多国际性强,学科前沿的项目,这给了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同时并存的形式还有与其它院校交换培养学生,目前我校已与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换学生计划及交流项目4、加大全校各学科学术讲座的力度,调动全校学生有效地拓展思路、开拓视野,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学术交流的氛围地建立为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于2004年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研究生知识创新基金”的设立得到了校领导的全面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体导师的认可。在创新项目申报上我们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如允许学生单独或以小组的形式针对任何感兴趣的专业、学科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预计实施方案,这让学生摆脱了自己的专业束缚。有很多研究生积极申报了此次知识创新项目。专家对学生所申请项目的创新点进行了严格的审核。最后我校以专家答辩会的形式评选出了一些创新性强、可行性高的项目。创新项目的申报、审批、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均体现了“自由创新”的主题。现一期研究生创新项目也已全面启动。2005年我校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创新,配合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总之,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思路切实贯彻到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我们研究生教育者必须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系统工程进行理性的梳理与分析,在充分挖掘系统内各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各要素的优化与整合,形成强大的培养合力,协同有效地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第1期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第2期

3、《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张文修 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在改革中发展 在创新中提高》   林功实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高教研究动态》 第十三十四期合刊 2000年

 

作者简介:

董玲玲  1979年1月出生,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学位办公室100876

张泳:  1971年7月出生,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副院长  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 董玲玲 供稿

原刊登于2005《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