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会议纪要

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度会议暨第三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京召开


为进一步研讨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与路径,探究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发展的规律与方法,同时发挥“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事业中的促进作用,第三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于4月12日在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和会员部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来自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以及3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研教委代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惠琴研究员主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综合处处长杨大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张淑林教授分别致辞。

杨大研处长介绍了2019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工作重点——着力制定学科专业调整文件、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推进《学位条例》的修订。他提出希望各位专家更多关注研究生教育宏观政策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共同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张淑林副会长对论坛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继续搭建教育界与管理界的沟通合作平台,研究生教育专家学者们继续在这个平台上凝聚合力,理论联系实际,不负光荣使命,为政府决策献言献计。

本次论坛设有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及学科建设专题、改革与发展专题与博士教育专题,共有21位受邀专家学者在专题论坛上做了精彩的报告。上午的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及学科建设专题论坛由研教委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教授和研教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张淑林教授主持。

研教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分享了研究生教育学科的知识基础有关内容。他认为,研究生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应以研究生教育活动为对象和基础;高深知识的传承、学习、生产应是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而其中的制度与机制是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刘惠琴从内在标准和外在建制这两条判断标准出发,论述了为什么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学科,探讨了如何构建根植于知识体系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并提出了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建议,包括加强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编撰体系完整的学科教材、增加研究基地和学科设置、培养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

研教委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马永红教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发展逻辑进行了探讨。她介绍了近代研究生教育的发端,从历史视角出发阐释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归纳了研究生教育的共识规律和内涵,提出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会持续遵循着动态、开放、创新、引领的逻辑。

研教委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从性别视角出发,回顾了从近代女子教育的艰难起步,到如今女性逐步争取教育平等再到走向卓越的历程。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女博士生教育在规模增长、质量提升、发展氛围优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呼吁各界关注女博士生教育的发展。

研教委委员、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董云川教授在报告中揭示了研究生教育的品相,他梳理了各层次教育的逻辑,提炼出研究生教育具有研究性、教育性和高深性的内在规定性,论述了名至实归的研究生教育应始于高深知识的生产与应用,围绕高深学问的探究与求索开展,并最终归于全人的向往与培育。

研教委委员、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社科处处长侯怀银教授(王莉代为报告)提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突破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突破教育学的学科界限,突破仅仅演绎的方式,突破仅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经验,突破仅仅是西方话语,突破仅仅是理论工作者,突破仅仅是一门学科领域。

研教委委员、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研究员认为研究生导师的意义规律、成长规律、育人规律、建设规律、贡献规律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这五大规律构成了研究生导师学需要探讨的学问内容,并提出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生导师学”研究。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郑小林教授从研究生教育管理学与研究生教育学的关联和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现实需要两方面,认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研究不够系统、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得不到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学指导,因此需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研究并应用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实践之中。

研教委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锋亮副教授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展与收益率变化规律、研究生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研究生教育收益率的专业差异等方面报告了有关研究生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成果。他发现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展,研究生教育收益率也随之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前景光明。

研教委顾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王战军教授在报告中提议将研究生教育学以“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名称列入学科目录。他梳理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发展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论证了研究生教育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层次的特殊教育研究领域。因此,需要加快研究生教育学研究。

下午的改革与发展专题论坛由研教委委员、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李硕豪教授主持。

研教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教授报告了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基本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但区域经济与研究生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还需建立起“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刚性约束机制。

研教委委员、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梁传杰研究员提出需要审视与重构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他总结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现存的三种模式:要素式、过程式、主体式。他认为,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现行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需重构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框架体系、目标、与治理体系。

研教委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党委书记李娟教授围绕研究生教育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报告。她从数据的价值、研究生教育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当前的问题及原因、构建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体系的原则、理念、思路与客观条件等对研究生教育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问题做出系统阐释。

研教委委员、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教授总结了法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区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立足本国法律土壤与对标国际如何协调适应等,并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针对以上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王梅副教授报告了对硕士研究生可雇佣能力的提升问题的研究成果。根据劳动力市场对硕士生提出的可雇佣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的衔接,重视不同专业类别可雇佣能力培养的差异性,实现精准匹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汪辉副研究员从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入手分析发现,在科学与技术边界日趋模糊、科学发展日趋交叉化的大科学时代,专业研究能力之外的学术视野、沟通能力、协同能力等综合素质对科学研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面向大科学的人才培养改革。

博士教育专题论坛由研教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颉研究员主持。

研教委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赵世奎研究员从中国博士生教育为什么改、怎么改、改得怎么样这三点切入,分析了中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逻辑路径和张力,认为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有更严谨的逻辑,更科学的路径,更有力的执行。

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罗英姿教授以涉农学科为例,构建了基于IPOD框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报告了博士生教育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和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结果。

研教委委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沈文钦副教授梳理了博士生教育中的科研逻辑与教育逻辑,通过案例和访谈发现博士生教育中的科研逻辑和教育逻辑存在严重冲突,并从制度因素、结果因素、文化因素揭示了冲突产生的机制,由此指出了博士生在科研项目中的角色及其局限性。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徐岚副教授报告了有关博士生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研究成果,访谈分析发现导师指导风格存在专制型/功利型、民主权威型、自由探索型、放任型这四种类型,导师的人格特点会通过指导风格这一中介变量影响指导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彭湃副教授为导师指导行为提供了多重分类标准,总结了相应的指导行为类型,并构建了由个体特征、指导观念、情境、互动等要素组成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导师的指导行为。

专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刘惠琴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对研究生教育学发展的期望,她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在这个过程中唤醒人的自觉,培养专门化的人才,做到立德树人、融合创新、合作发展,其关键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共建、共享、共融、共创,共同努力推动建设研究生教育,肩负起国家的责任、全球的责任,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image.png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