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

1.jpg


2.jpg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内容摘要





理论探索



博士研究生退出和延期的数据测算与讨论

作者:张炜

作者简介:

张炜(1957-),男,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关键词:博士生;分流退出;学业延期;资源和效能;数据测算

摘要发展博士生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辩证分析和客观看待博士生的分流退出和学业延期。据测算,2019年我国博士生分流退出人数已上升至0.79万人,而博士生学业延期的人数达到13.67万人。分流退出和学业延期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如果比例过大,也会过多占用办学资源和增加教育成本。建议严把入口关,坚持分类指导,规范细化培养过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博士生教育改革发展。



硕士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作者:李明磊,黄欢,黄雨恒,胡蕴纹

作者简介:

李明磊(1984-),男,河南郑州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博士。

黄欢(1988-),女,辽宁大连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编辑。

黄雨恒(1986-),女,广西南宁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过程

摘要探究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可为提升硕士生培养成效、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构建了硕士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影响模型,基于全国硕士生满意度时序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硕士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及影响路径。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强培养单位硕士生培养过程机制的系统化、体系化;建设成效导向的硕士生培养过程机制的相关管理制度;改善硕士生培养的基础条件等建议。



参与学术创业对工科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探析

作者:张振林,任令涛

作者简介:

张振林(1979-),男,湖北黄冈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工程学院教师。

任令涛(1990-),男,河南濮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编辑,管理学博士。

关键词:学术创业;工科博士生;博士生教育;影响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工科博士生参与大学的学术创业活动,作为科研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术创业对工科博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对16名工科博士生深度访谈材料的扎根分析,本研究发现,参与学术创业,促进了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非学术技能的习得,广阔的学术观和多元职业观的形成。为回应学术创业对工科博士教育的影响,建议培养单位形成多元培养观,优选和拓展学术创业项目,提升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业能力。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张佳,张强军

作者简介:

张佳(1986-),女,山东威海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张强军(1988-),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合力育人机制

摘要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是适应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湖南省高校为例,针对现阶段高校合力育人机制普遍运行不畅,育人成效不显著的实际问题,以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为调研对象收集数据,从两个育人主体视角分析二者合力育人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合力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增进共识、搭建平台等多种渠道,确保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发挥出合力的最大功效。





培养与质量保障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何培育,杨虹,李祥

作者简介:

何培育(1983-),男,河南洛阳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杨虹(1997-),女,重庆开州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研究生。

李祥(1979-),男,四川自贡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

关键词:新文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知识产权管理

摘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迫切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这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亦是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新文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知识应用为导向,促进跨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组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制定适应新形势需求教学体系,建设“资金+平台+基地”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教—学—用—评”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国家、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管理高素质人才。



精准识材 协同育才———工科研究生因材施教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程明,王伟,花为,王政

作者简介:

程明(1960-),男,江苏阜宁人,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

王伟(1985-),男,江苏涟水人,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花为(1978-),男,江苏泰州人,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政(1979-),男,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因材施教;精准识材;协同育才;研究生培养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生源日益复杂,专业背景多样,研究基础各异,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将不同背景和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为此,东南大学“电机与电力电子联盟”团队对研究生因材施教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精准识材”和“协同育才”,为每一位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导师视角下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的思考———以教育管理专业为例

作者:孙锦明,曾佳怡

作者简介:

孙锦明(1978-),男,江西万载人,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

曾佳怡(1994-),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专业基础阅读;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教育管理专业

摘要专业基础阅读是指研究生为学好本专业而围绕核心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的结构性、储备性、奠基性阅读,它不同于学术研究阅读———如为专题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研究而开展的文献阅读或专题阅读,它对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例析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建议社科类研究生在阅读目的上从“学以致用”转变为“学以致知”、在阅读内容上从“杂乱无章”发展为“自有体系”、在阅读素养上从“海绵型”读者成长为“钻石型”读者。





招生与就业研究




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模式审视与重构

作者梁传杰

作者简介:

梁传杰(1970-),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招生模式;演变轨迹;冲突矛盾;改革方向;改革路径

摘要: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制度呈现治理结构由单一政府管理向多元主体共治转型、价值取向由公平优先向质量优先转换、招生方式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并存转移、招生对象由无差异化大众向少数优异群体或特殊群体转变的演变轨迹。当前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模式四元共存表现出政府的越位和错位之嫌、高校的错位之弊以及导师的缺位之误。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模式的改革方向在于确立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知识创新的价值取向,建立以申请审核模式为主、多元模式并存的改革目标,构建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体系;具体路径在于调整申请审核模式、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模式的内涵,形成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



专业型博士“热”背后的“冷”思考

作者王坦

作者简介:

王坦(1989-),男,河北保定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访学基地访学博士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关键词博士专业学位;三角协调理论;政府;市场;学术

摘要发展专业型博士是优化博士学位结构,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必要措施。然而,近年来我国专业型博士出现招生“热”浪,院校“热”追,导师“热”衷的“热”现象。基于“政府、市场和学术”三角协调理论的分析框架,发现中央政府强力的推动,市场需求类型的转变,知识生产模式的升级,是专业型博士的“热”根源。“冷”静思考后,三者互动博弈中分别表现为中央政府干预的过度,市场供求调节的疲软和基层学术组织的壁垒。“冷”“热”分析后,要协调国家、省级和培养单位三者间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适度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积极构建矩阵式基层学术组织。





学术争鸣




女博士生学术表现比男博士生好还是差?———基于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作者李澄锋,陈洪捷

作者简介:

李澄锋(1981—),男,江西宜丰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陈洪捷(1959—),男,陕西西安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女博士生;学术表现

摘要女博士生在追求科研卓越的道路上较男博士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其学术表现比男博士生好抑或差”是博士生教育领域一个亟待回答的基本问题。对此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关注、了解和认识女博士生群体在接受博士生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特殊之处;另一方面有助于为我们制定男女博士生差异化指导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文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等分析技术对“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课题”的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学术产出方面,女博士生的国际/国内期刊论文数量及专利数量均比男博士生显著更低;在按期毕业方面,女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比男博士生要显著高出18.48个百分点,其延期时长也比男博士生显著更长。



“第一学历歧视”怪象亟待破除———基于J大学硕士生第一学历与其综合能力的相关分析

作者:刘林,陈晓梅

作者简介:

刘林(1975-),男,江苏盐城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陈晓梅(1994-),女,安徽合肥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歧视

摘要“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通过定量研究J大学近三届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与其综合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无关。因此,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等领域,强调“第一学历”甚至把它作为准入“门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破除“第一学历歧视”,全社会要提高认识,回归正确评价共识;制定专门法律条款,建立纠错援助机制;践行品德能力导向,深化选人用人改革。





“双一流”建设




面向一流的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闫涛,曹明福,刘玉靖

作者简介:

闫涛(1983—),男,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曹明福(1969—),男,山东菏泽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刘玉靖(1976—),男,山东菏泽人,天津工业大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关键词系统科学;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运行机制

摘要基于学科的知识与组织双重属性和系统科学理论构建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组建学科知识系统模型和学科组织系统模型,并分析其内部动态演化机制,以厘清一流学科生成机理,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提高学科组织与知识管理能力的建设水平,实现学科跨越发展。



知识创新、组织构建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作者:刘国瑜

作者简介:

刘国瑜(1963—),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研究员。

关键词知识创新;组织构建;世界一流学科

摘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包含知识创新与组织构建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和主线,后者是推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是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寻求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提升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可通过加强组织使命、组织形式、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等环节的建设来实现。





政策研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

作者:胡艺玲

作者简介:

胡艺玲(1994-),女,重庆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政策工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量化分析

摘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以政策工具为横向维度,以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纵向维度,构建“政策工具———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二维分析框架,对1990-2019年间我国82份中央层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波动性较大且缺乏系统性;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各个构成要素的政策供给不均衡;政策工具与培养模式构成要素间的匹配性不足。未来,我国应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工具使用结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各个构成要素,改善政策工具与培养模式构成要素间的匹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