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四年一度的国家级大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日揭晓,其中,由王大中院士牵头,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完成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类型。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提高科技竞争力愈显重要,研究生教育急需创立一种新模式来培养企业用得上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工程硕士教育正是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应运而生的。

通过7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该项目主要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改革与创新成果。

??创建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工程硕士是与工程职业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思想,推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的优势。制订工程领域规范,率先突破研究生按学科培养的框架。提出要针对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按覆盖数个学科的工程领域进行培养。制订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设立工程领域培养指导小组,推进培养工作。培养指导小组下设38个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根据各领域的特点,确定了指导性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及教学大纲,培育了100余门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公共课程和网络课件,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创建了工程硕士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保证质量,1999年起建立了一套包括基本指标、认证流程及专家组实地考察等对申请学校的资格认证制度;2000年形成包括专家组评审、教指委表决、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申请新增工程领域的评审制度;2001年建立质量分析与跟踪调研专家组,对录取成绩在后10%的学校实行培养全过程跟踪,共同把好质量关;同时建立培养质量评估制度。按照自评为主、以评促建、专家咨询、政府监督的指导思想,研究制订了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180所培养单位实现学校自主与自律办学提供了制度的保证。

创建两段制人才选拔方式、注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2001年,在借鉴国外人才选拔经验基础上,经过2年的研究,提出了改革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办法,并于2003年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采取第一阶段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类似于GRE)与第二阶段各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两段制考试改革试点。 2003年,近6万考生参加了第一阶段考试,考试改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得到考生、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及管理部门等各方的肯定。两段制强调录取中自主和自律的统一,强调培养单位积极性和专家教授作用的统一,强调选拔中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

创建工程硕士教育的自主办学运行机制。建立了学校自主、教指委监督的招生录取办法。2004年,各校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做法已在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的34所研究生院高校中进行试点。另外,在机制中还逐步推进学校自定招生规模。2001年招生与培养质量较好的40多所院校可根据学校自身实力、学科优势以及人才市场的需要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到2004年拓展到128所院校。试行培养经费分担制,促进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的良性循环。工程硕士的培养经费实行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办法来进行,收费标准根据企业、社会需求的差异由高校自定,并经物价管理部门批准,促使各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观与办学效益观得到统一。

 

摘编自《清华工硕通讯》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