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召开200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天津大学召开200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6月18日,天津大学召开了200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天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单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荆洪阳;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瑶;来自全国各地40多个合作办学单位的领导及代表;有关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及教务员;研究生院各办公室主任和工作人员共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单平校长首先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致欢迎辞,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办学单位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各合作办学单位的领导和老师们为天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感谢各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单校长详实地介绍了天津大学师资培养力量,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规模。目前天津大学的在校研究生总量已达1万3千多人。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为学校事业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211工程”、“985”一期、二期投资建设以来,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取得了喜人成就,发生了较大变化。他还阐述了天津大学新时期的办学方针“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依据和内涵,用具体、客观的数字把天津大学与国内重点大学进行比较后指出,天津大学创办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天津大学所有的工学一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精力是在出精品上下功夫,争取使重点学科数量上有所增加。天津大学专业学位种类比较多,招生数量比较大,学校非常重视,希望研究生院、各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同努力,办好专业学位教育,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做到规范管理,培养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努力提高办学的声誉,争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古瑶副院长在会上回顾、分析了天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天津大学近5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共招收6122人,其中工程硕士3675人,工商管理硕士(MBA)1113人,公共管理硕士(MPA)429人,中职教师511人,高校教师394人。近两年,共开办10个公共管理硕士班、36个工商管理硕士班、85个工程硕士班。已有40个班结业, 1868人被授予各类硕士学位。为适应专业学位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天津大学大力加强培养基地建设,并不断增加新的合作伙伴,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已达170余家。目前已经挂牌的工程硕士培养基地有:中船集团第707研究所,山东小鸭集团、国家药监局、华北制药集团、锦州石化集团、深圳人才培训中心、大庆人才高培中心、胜利油田和天津大学东莞研究生教育基地。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天津大学研究生院采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和修改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编写专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同时为加强专业学位管理工作,结合专业学位的特点,制定了《天津大学关于专业学位合作办学的暂行规定》文件。今后一个阶段,天津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重点将放在质量控制和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上,包括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通过加强管理,建立质量控制和检查制度,通过共同努力,以出色的工作提高天津大学的声誉,树立天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品牌形象。

会上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邢金岭、管理学院副院长商如斌、化工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凤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河北人事厅人才交流中心、内蒙古科技厅继续教育中心、烟台现代教育公司、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合作单位的代表,分别汇报和交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生院各办公室主任也结合“天津大学关于专业学位合作办学的暂行规定”介绍了各自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各种类专业学位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各学院和合作单位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和培训机会,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交流,代表们达成共识,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提高质量阶段,只有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以质量求发展、求生存,才能保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

最后,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荆洪阳对工作会议做了总结。他说,这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招生规模、效益、培养质量、学位授予的关系作了详实的探讨,中心议题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他强调,各学院和合作单位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希望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去,他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主动应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性高层次人才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学术性硕士一样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希望加强和发扬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培养质量,针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的特点深入研究探讨,不断改进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完善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为了共同目标,把天津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做得更好,以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来迎接天津大学建校110周年。

                                                  (任菊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