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第三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船舶动力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成果名称:“船舶动力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郑群 路勇 李淑英 高杰 刘志刚

成果完成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成果简介:

动力装备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船舶动力作为军舰和大型船舶的 心脏,长期以来受制于人,并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我国船舶动力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紧紧面向行 业领军人才培养与中国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型需求,针对船舶动力领 域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基础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国际化能力 培养等共性突出问题,依托船舶动力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行业资源及国 际资源,率先提出“船舶动力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目标精准-基础 牢固-能力提升-国际融合”的全链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服务 于“两机专项、低速机创新专项、舰船三代机自主化工程”等国家动力重 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的行业领军人才和一流工程师,契合了“中国制造 2025 对于动力装备自主创新设计的根本要求,促进了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发 展,有力支撑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一)主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与解决方法

1)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船舶动力自主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解决方法:①面向船舶动力行业转型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新要求,提出“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创办本硕博连读创新实验班-“船舶动力陈赓班”,构建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②“陈赓班”面向全国选拔各省 4%生源,并通过实施“船舶动力(国际)夏令营”系列项目,设置“动力奖学金”、“动力研究生科创基金”等举措,打造“船舶动力精英”优质生源培育品牌,助力新形势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船舶动力自主化设计对强化学科基础教育的需求问题 解决方法:①依托慕课/在线课程资源及模式,高标准建设“高等流体 力学”等学科基础课;②深化“燃气轮机性能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改 革;③开设“船舶发动机技术进展”等行业/专业技术进展课程,掌握前沿知 识和前沿技术;④依托多学科方向,打造特色化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3)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问题 解决方法:①校企联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实施“订单式” 培养;②校企科研深度合作,实施双导师制;③“项目式”培养,依托国家 动力重大专项和工程,面向需求实现精准人才培养。

4)中国船舶工业达到世界领先对人才培养国际化能力的需求问题 解决方法:①学科专业按国际标准建设,并获得国际轮机工程学会 IMarEST)认证;②培育建立海外基地,实现联合培养;③研究生科研 实践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参与国际协同创新;④大力资助研究生参加动力 行业 ASMECIMAC 等高水平国际会议。

(二)创新点

1)提出了“船舶动力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并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 环节贯穿始终,为行业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助力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2)创新性地构建并实施了“目标精准-基础牢固-能力提升-国际融合”的全链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运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 效显著。

3)以精准培养为目标,构建了“需求+问题”导向的校企联合培养及 协同创新机制,为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实现了 校企双赢,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三)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深度实践,质量提升,支撑行业,助力学科。

 近年来毕业研究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数十名特别优秀的毕业生。优秀代表有我国船舶主动力研究所703所所长林枫、中船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首席科学家吴朝辉、海军三代舰船柴油机总设计师黄立、长江学者李玩幽等一批行业领军人才;还有刚刚博士毕业的叶天贵获 得“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罗铭聪、赵宁波获得国际行业 顶级学会 ASME 国际燃气轮机学会最佳论文奖等。

近年来在船舶工业系统内就业的学生比率超过60%,且在相关的国家重大项目攻关团队中有40%左右的骨干来自我校,有力支撑了我国船舶动力自主化创新设计水平的提升,助推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生在校期间创新性成果丰富,年均发表高水平 SCI/EI 学术论文 200 余篇,申 请发明专利 30 余项,为第四轮学科评估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学科进入A+提供了有力支撑。

2)教改成果显著,优质资源形成,示范引领凸显。项目实践中获得了 3 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0 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和 4 种部级研究生教材,发表了 20 余篇高水平教改论文。“高等流体力学”获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是我国动力工程领域继清华大学燃烧理论课程之后第二门经认定的工硕在线 课程。哈工程-703 所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获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 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轮机工程专业获得国际轮机工程学会 IMarEST)认证。并先后有沪东重机、广西玉柴、镇江中船设备等 10 余家船舶动力行业单位与我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现了“就读即就业”的精准培养。

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 20 多所院校先后来校借鉴学习,深受学界和社会各界好评,为全国船舶动力领域研究生培养发挥了引领示范作 用。我校“船舶动力精英”人才培养之路和成效受到《中国教育报》专刊报道推广,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和工作也得到“人民网”、《科技日报》、《中国船舶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示范引领成效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