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第三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服务“一带一路”油气资源国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名称:服务“一带一路”油气资源国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金衍 汪志明 张永学 刘一凝 雍太军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成果简介:

1. 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解决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沿线油气资源国对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熟悉资源国油气开发经营法规,掌握当地语言和了解当地文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问题;(2)解决了急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3)解决了建立为政府、企业、高校所认同的国际化复合型石油高级专门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问题。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传统和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产学深度融合,国内外高校、企业、政府联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深化开放办学理念,将海外国际化和本土国际化相并重,通过校--校、校-企、校-校联合等模式,实现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3)统筹“一校两区、两区一校”的优质资源,以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工程素养和全球胜任力为抓手,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构建了涵盖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综合素质拓展、校园国际课程、多元文化交融五种途径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3. 创新点

1)构建了适应“一带一路” 倡议和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国内-国外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人才使用一体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了一条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途径,解决了怎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问题。

3)打造了师资、课程、实践和“学、赛、研”系列创新实践大赛“四类平台”,解决了如何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全球胜任力,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支撑体系的问题。

4. 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本成果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重点解决了行业特色高校为“一带一路”世纪工程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问题。基于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以下成果。

1)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显著提升。校企联合培养的国际化订单班累计达30 个,为国际合作项目定向培养毕业生近300 人。研究生国际交流人数从2010 200 余人次增至近年来每年700 余人次。成功实施了近40 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为油气资源国培养本土化能源人才700 余人。(2)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社会贡献度持续凸显。十余年来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学有所用,近60%毕业生发展成为企业业务骨干,30%毕业生发展成为中层管理者,毕业生多服务于全球5 大洲40 余个国家90 多个海外项目(特别是中东合作区和中亚俄罗斯合作区),有效支撑了我国石油企业走向海外项目的紧缺人才需求。我校目前就读留学生中有80%来自沿线国家,毕业留学生因语言和对中国企业及文化熟悉的优势成为中国石油企业与资源国开展交流合作的纽带。比如苏丹的Rashid Ahmed Mohamed Hussein(拉什德),2005-2008 年在我校攻读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任苏丹科技大学校长。(3)成建制的建设了海外油气勘探亟需的9 个优势学科专业的全英文课程,累计80 余门。三门全英文课程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在传统英语教学基础上,开设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教学,以适应石油海外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语言类的需求。(4)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提升。2015 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科国际评估,评估专家认为:与美国同类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比较,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达到美国Top10 水平。

5)构建了“一带一路”油气资源国石油勘探开发经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沿线60 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学校在哈萨克斯坦注册成立了办事处,与哈萨克斯坦克孜洛尔达大学联合开设汉语教学、开展2+2 合作项目。(6)成果受到国内兄弟高校及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全英文项目建设、学生交换、派出资助等做法受到兄弟高校关注并不同程度借鉴。《教育部简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中国石油报》、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均报道我校“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湖南卫视《我的青春在丝路》之《哈萨克斯坦修井记》讲述的 “一带一路”动人事迹在国内外取得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