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第二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26 简介

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

 

成果名称:6C“容·和”涉非汉语推广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徐丽华 孙春颖 李贵仓 刘星喜 暴明莹

成果完成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成果简介:

本成果直接面向非洲,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已经受到学界、教育主管部门、外交部的关注和好评。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因学生背景多元,遭遇了跨文化交际及语言文化传播综合能力欠佳的瓶颈。

2.非洲汉语推广急需本土人才,目前缺乏对非本土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强化·理念,提升“6C”素养。·包容理解、和而不同6C “Chinese(汉语积累)、Culture(文化沉淀)、Communication(沟通交流)、Comparison(比较融合)、Compassion(非洲情怀)、Community(非洲责任)

2.借助非洲研究优势,确立教改新路径。依托学校非洲研究和对非汉语推广的优势,凭借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研究(国家汉办)、非洲汉语推广人才培养研究(省新世纪教改)等成果,确立教学改革新路径,即以中非融合型课程体系、趋同+差异化教学、学--用循环式培养过程为抓手,以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多层次的实践基地为支柱,以全员助教、全员教学技能比赛、全程实践为支撑,以中非语言文化知识复合、多元文化融合、国际汉语推广人才素养综合为要求的四个方面、三项复合的教学改革新路径,达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3.探索本--博直通路径,夯实非洲本土人才可持续发展基础。探索非洲本土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与非洲高校合作开设汉语师范专业;应用6C“·模式培养非洲本土人才。非洲毕业生择优到中国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并推送优秀学子在中国攻读相关专业博士,为非洲本土师资培养储备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了6C“融合性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开设中非语言文化介绍与比较课程,结合非洲各国特点及学生多样化的专业背景,融入大量非洲教学案例。

2.实践了善察-善思-善学-善做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模式。重视专业学习与课程实践全过程的深度反思,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3.打造了非洲本土汉语师资培养的--博直通车。形成了本土师范本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相关专业博士直通教育与在职汉语教师培训双管齐下的非洲本土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7 年的实践,本成果坚持两个服务的理念,建设了具有鲜明非洲特色的八一工程,有力加强了赴非及非洲本土师资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高度赞赏。

1.“两个服务成效显著

本着服务国家非洲汉语推广人才培养战略,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及非洲战略的理念,培养了非洲学生57 人,输送了赴非汉语教师志愿者达113 人(含即将赴任者),其中35 人获得国家汉办和校级优秀志愿者;有101 篇学位论文研究非洲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具有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用价值。

2.“八一工程硕果累累

1)打造了一支背景多元、熟悉非洲文化和教育,具有对外汉语教学丰富经验的高水平教学指导团队。(2)完善了一个以培养热爱非洲汉语推广事业、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汉语教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方案。(3)构建了一个中非融合、实践性突出的课程体系。(4)形成了一批面向非洲汉语推广和人才培养的项目、成果及教学资源,包括国家汉办非洲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系列课题、省新世纪教改非洲汉语推广人才培养等项目,偏误语料、案例、课例及视频、乡土读物、教材等资源。(5)建设了一批以非洲为主、多层立体的海内外实践基地和国际研学基地。(6)造就了一批胜任非洲汉语推广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喀麦隆教育部汉语督导佳妮、国家汉办非洲项目官员包亮、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者吴蕾等优秀学子。(7)出现了一批非洲高校采用本成果形成的汉语人才培养新方案,应用于所在国的本土汉语师资培养,如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8)建立了一个非洲本土汉语师资可持续发展机制,已有3 名毕业生成为喀麦隆高等师范学院教师(其中一人担任系主任职务),9 名非洲籍博士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