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简介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13 简介

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二等奖

成果名称:大电类学科融合环境下的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实践

成果类别: 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杨小康,杨一帆,罗金才,李萍,毛军发

成果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成果简介: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渗透作用越来越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复合知识的创新型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全球化、学科融合化的新形势下,与国外研究生教育领先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培养环境封闭、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共性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院”)不断探索“大电类融合、国际化办学、引领性创新”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推行大电类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改革:为使研究生形成复合型知识体系,自2001年起逐步推行体制改革,形成了涵盖七个一级学科、四个国家重大需求板块的矩阵式融合的大电院,打破了阻碍学科交叉融合的行政壁垒,充分利用学科间的共性与差异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电类学科交叉融合体制与研究生培养体系,创建了上海文广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百视通新媒体企业大学”,推动了2011计划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2、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扭转传统国际化办学模式中中方配角的被动局面,依托111引智基地,于2010年正式在教育部备案成立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的双硕士项目,将美国课程体系与中国学业模式有机结合,引领了学校乃至我国国际化办学模式创新。构建了国际接轨的贯通大电类学科的全英文研究生课程套餐,形成了大规模培养研究生学位留学生的新格局。针对信息通信技术学科特点,设立电院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基金,激励研究生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和国际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培养了具备国际学术水平的拔尖人才。

3、打造大电类研究生科研创新链平台:针对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优势的问题,电院充分发挥大电类学科交叉的师资与知识体系以及良好的国际化环境优势,建设了“梦想创新园”,搭建了基于学科交叉背景的涵盖创新氛围建设、创新课题支持、创新竞赛组织的创新实践育人架构;搭建了信息技术研究生创新实践(IT)2平台,引入企业进驻学校合作开展研究生实训培养,通过人才培训、学科支撑、科研对接、企业投入四位一体,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4、建立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综合国情和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结合国际经验,对招生、培养以及学位等制度进行改革,保障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通过上述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用和推广,电院研究生已获全国优博论文6篇及提名9篇,上海市优博论文51篇及优硕论文32篇,入选教育部学术新人奖11人次,培养优秀博士研究生方法的成果曾获得200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超过200人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的学生科技创新奖励,三次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成为全球该赛事第三个“三冠王”,2013年创造了同一个学院在同一届“挑战杯”比赛中独得两项特等奖的全国纪录,为上海交通大学永久保留一座挑战杯做出了主要贡献,研究生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三大科技奖励105人次;三个月以上的国际交流年均104人次,拓展了MIT 全球运营领袖(CLGO)双硕士等十余个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双硕士项目、由法国总统奥朗德揭牌的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一批标志性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通过校刊及教育部主办的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的一批教学论文, 在学校及全国范围进行了交流,在推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