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我国研究生教育将深化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将深化改革

2014-12-23 04:1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针对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导师评价机制存在的弊端——我国研究生教育将深化改革

  “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点、关键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几篇论文的质量或数量、考试成绩等作为研究生质量的核心。”12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表态,为研究生教育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改变单一以科研为评价的导师机制,定期开展自我诊断评估,建立质量联合报告制度和质量跟踪反馈机制……杜占元透露,前不久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质量为主题”的研究生工作会议为改革定下调子: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

  研究生到底应该怎么教?提升培养质量该从何处入手?与会学者就此展开热议。

  问题:不知道兴趣与所长在哪

  对策:培养模式必须“更个性化、更灵活”

  长期以来,整个研究生教育生态饱受诟病。

  首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狭窄的学科划分导致了研究生研究视野与方向的单一。而在学生并不具备主动选择权的体制之下,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

  “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这正是最让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忧愁的问题,“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创新增长点,在高度专业化的本科教育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如果不能突破学科边界,就很难取得创新。”

  在他看来,只有构建更灵活、更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为创新拔尖人才“冒”出来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杜占元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强调先从宏观上厘清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定位。他以不久前刚刚落地的“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举例,“加快形成更个性化和更灵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要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专业学位基本方向就是要全面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学位建设和联合培养里面来。

  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不具备前沿性

  对策:强化方法、问题导向的教学

  除了培养模式的单一外,课程设置、讲授内容的陈旧也制约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列出了一组数据,指出:“连续5年,我们都会针对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数据显示,研究生学业考核并没有给其带来很大的威慑力,而他们满意度最低的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这说明,关于方法、问题导向的教学研究亟待强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总结了研究生教育五大不足,即学派级学术思想的熏陶不足、领袖级导师精神的引导不足、国际化团队基地的孵育不足、前沿性课题探究的磨炼不足、优势化技术体系的支持不足。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沿性问题的匮乏。曹雪涛表示:“拿硕士生培养来说,因为要发文章、找工作,导师往往不会把一些前沿的课题交给学生。要是他们当不成科学研究的‘先驱’,一不小心就是‘先烈’了。”

  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科前沿问题的学习与训练,恰恰是最能锻造研究素质的方法。

  从施一公课题组,到薛其坤课题组,前不久,中国科学家课题组接二连三地创造出世界级科学发现,其中涌现出很多年轻研究生的身影。采访中,这些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能在学生阶段就接触到顶尖的世界难题,对于科学眼光、科研方法的培养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问题:导师以“老板”自居,把学生当劳力

  对策: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机制

  “没有不想成才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导师。”曹雪涛认为,要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导师,“导师不仅要传授一些不过时的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

  他十分反感导师以“老板”自居,“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力用,不当学生来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导师资格审定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也要强化。”阎光才几年前做的调研显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频次与研究生延期毕业的比例呈负相关,而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则是分散他们对学生指导的重要原因,“导师不导,很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教师把科研排在时间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将近30%的老师选择将教学放在第一位。”而这其中,真正分配给所指导学生的时间显而易见。

  由此,改革对研究生导师的评价机制,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而这也会体现在未来的改革之中。

  “我们将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变单一以科研为评价的导师机制。支持学术和交流访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学术交流做强做实做硬,努力提升导师队伍的专业水准。”杜占元表示。

  ■延伸阅读

  研究生教育改革八要点

  1.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2.加快形成个性化、更加灵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3.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变单一以科研为评价的导师机制。

  4.建立健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自我诊断式评估。

  5.强化外部质量评估与监督,建立与教育质量有效衔接的绩效拨款体系。

  6.推动研究生教育国家化水平,支持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学位。

  7.强化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健全学会争议解决机制。

  8.提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建设水平。

  (光明日报北京12月22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整理)http://img.gmw.cn/pic/content_logo.png

[责任编辑:孙宗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