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谊-博士学位获得者代表发言

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大家好!
 
    我叫黄岩谊,来自北京大学。很高兴我能够有这个机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一下我自己从研究生到研究生导师的转变。我8年前开始有了自己的研究生,我的研究生中已经毕业了6名博士和3名硕士。从这个指标上看,我还是一个新手。
 
    所以,当大会的组织者告诉我,这是严纯华教授点名,我感觉这是严老师要我汇报工作了,虽然觉得我不一定能说出什么有意义的话,但也没有胆量拒绝,因为他是我长时间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我认识严老师已经21年了。我不仅上过严老师的课,他还是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我的博士学位是他同意授予的。到这里一看,严老师还没看到,看到了陈十一教授。他是我的老领导,还记得八年多前在亚特兰大一个小旅馆里,他给我讲回国工作的人生理想与规划,把我招回来了。一回来我就开始带研究生了,所以今天也算我给老领导的工作小结。
 
    我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随后开始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还在同一个地方,还在同一个实验室,和严老师当邻居。回首我的五年研究生生涯,我充满感激。这种感激,既是针对我的导师,也是针对当时北大提供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环境。我的导师黄春辉教授,科研非常严谨,很受学生爱戴,在我还在她课题组的时候当选了中科院院士,我们都深感骄傲。她还是一个对学生培养非常有办法的老师,我在当学生的时候显然没有体会得如此深刻,等我自己当上研究生导师的时候,才有了真正的理解。我也试图学习她的教育理念,但是我自己感觉还没有完全学会,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我现在的理解,当好一个研究生导师,首先在于掌握一个平衡,既在“宽容”与“严厉”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组合。我在黄先生课题组里的时候,绝大多数时间,没有觉得研究工作是多么苦的一件事情。不是由于我不努力不上进,也不是由于她不关心我的进展所以可以混日子;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宽容环境以及不断的鼓励,使我能够不受外界评价太大的影响,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科研课题,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至于临阵脱逃,也不会由于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但是这样的心态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黄先生不断的指导下获得的。我前天准备这个发言,从书架上找出我自己的博士论文,翻开,找到致谢,其中第一段里我写到:“在我的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是先生给予我最热忱的肯定;在我取得一点成绩开始飘飘然的时候,又是先生给予我最及时的鞭策;而在我实验受挫止步不前的时候,还是先生给予我最宽容的鼓励。黄先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兼容并包的治学之道以及对待困境的坦然与大度都使我受益匪浅,正是她手把手地将我带入现代科学的殿堂而后又指引我正确的方向并给予我充分的自由。”自我开始自己带研究生以来,以上描述成为我追求的境界和努力的方向。我试图给予我的学生最大的自由,让他们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同时我对他们的学术训练,从实验操作的数据分析,都采取最高的标准来要求,不追求文章的数量,不追求简单的展示,试图从基本的问题出发,稳扎稳打获得完整的答案。
 
    第二,是我自己当上研究生导师后自己悟出来的体会,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是一个激发学生科研潜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利用学生来实现自己科研目标的手段。学生们都喜欢称导师为“老板”,因为他们不仅仅从导师那里寻求生活的补助,同时还多多少少听从导师的指示。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最好的培养过程,其实不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成果,而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我和我的学生反复强调,在我的课题组从事研究,不是要让我高兴,而是要努力实现和我建立出平等讨论、合作进步这一目标。首先,我们做的工作,一定是我所不知道答案和细节的,否则这课题一定不是最前沿的,不是最有挑战性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更有意义的课题上?所以,不要觉得惊讶,你问我的时候我说我不知道。如果你一问我就知道答案,那说明这个问题也太没有意思了。其次,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不断讨论修正我们的路线与手段,以求获得对某个问题的真正理解,这就说明我们一定会有不同意见,首先不要一味接受我的意见,当你说服不了我的时候,请相信我比你更有经验,所以按照我的方案先做;但是你的研究生生涯不是在我的课题组帮我“搬砖”,你的目标就是慢慢地做到你的观点比我的更加合理、更加正确,慢慢地我被你说服,慢慢地我们开始按照你的方案做,这时候你已经开始接近毕业了。再者,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不是培养螺丝钉,我们是想尽量培养出螺丝刀来,使其具有可以拧很多螺丝钉,可以在不同地方拧螺丝钉的能力。我总是希望我的学生毕业的时候回顾他的研究生生涯,不是一味地遵循我的安排,而是不断辩论、最终带着我一起共同进步。
     
    第三,我在过去八年研究生导师位置上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培养研究生?我不知道我是否有一个令我自己满意的答案,抑或这个答案也会不断地进行修正。我的课题组不是很大,因为我总怕我的研究生将来没有一个好的出路,我认为对研究生的培养结果的好坏,是靠时间来检验、靠社会来辨别的。我对我的学生们说,在研究生阶段,你们要追求的只是两个目标:一个是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类知识积累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只是一点点,但是确是真实的贡献,而不是“重新发现”;另一个是是否可以形成一个成果,是今后社会上可以变成有人愿意使用的产品,哪怕再小的一个产品,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成果。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中的一点,这个学生今后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出路。我会关心我的学生今后的发展,我希望他们从我的课题组接受了训练之后,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他们的贡献可以让其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哪怕就是一点点。许多的一点点集中在一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就达到了目的。
 
    以上,即是我的工作体会,向各位前辈汇报,也和在座各位交流;也是我的工作思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